文章

康老師的錄音帶

2014/02/27 _小說創作


    「演說是語言連續的運用,語言是聲、韻、調的凝成。一旦人人聲韻調都歪了,說不在標準上了,那就是各自為政,這一種語言有幾個人能全部聽得懂呢?但是不可諱言的,現下我們因著歷史上的長久隔離,是個方言分歧的國家……

    喀。

    錄音機轉到了盡頭,彈跳起來的聲響像是在他的頭頂敲了一記。他被震醒,懵懵然從趴睡的桌面直起了漸漸感到痠疼的腰背。這畢竟不是一個適宜二十五歲的人沉睡的姿勢了,特別是像他這樣的研究生,年紀輕輕,過勞的卻全是最易顯老的部份。久坐的腰骨,睡得太少的眼,無謂操勞得太多的腦。腦袋一時之間還沒有辦法完全清亮起來,像一個電力來得不情願的房間,那聲「喀」就繼續悶悶地在裡邊閃瞬。他想到了康老師的病房。然而那個病房十分明亮,所以也許他並不是真的想到什麼,而是耳朵裡的殘聲勾引出來的。耳朵裡都是康老師的聲音,一口漂亮的,不知老也不會老的標準國語。

    這是當然的,幾個月來他知道,在錄音機前面瞌睡的時候,每一個字耳朵都是會聽進去的。他不只一次像今天一樣一頭埋進滿桌的稿紙睡去了,今天也許還就是最後一次。他甚至懷疑睡的時候聽得更清楚,更專心。當他事後重聽繕寫,發現錄音帶捲出來的每一個字都熟悉得像是自己說過的話,可以一字一字猜下去的時候,他便想,也許現在的自己才是睡著的。

    他舒了舒上身,呵欠,一邊按下倒帶鍵,一邊檢視睡著前的進度。

    睡得不算久,只落了二十多分鐘。跟康老師比起來,誰都睡得不算久。

    剛開始他不喜歡那樣的說法。最早是梁老師,或者是齊老師,誰先開始的?記不清楚了。總之是他們倆吧,就他們會來看康老師。在那個敞亮臨窗、高度正夠與窗外筆直的椰子樹葉冠對望的病房裡面,梁老師和齊老師總是一起來,兩個北方漢子快速而滑順地對病床上的康老師說話,也彼此說話,然後大笑。有幾次他恰好從外面經過,已經掩起來厚門絲毫無減他們像是連續炸彈的話聲。那聽起來,簡直分不清楚正在談笑的是兩個人還是三個人。

    他想起康老師說過齊老師:「他嘛,聲帶活活比普通人厚一倍,活該他接那中廣的苦差!磨他一磨!」

    想著想著笑了起來。康老師說的是齊老師負責的「標準國語」廣播,一播就是七年多了,每天清早都得進錄音室,念中廣企劃人員備好的國語訓練教材。都是些小學課本,失學民眾教材一類,不是「老師早、拍皮球」,就是「職業安全是強國的基礎」。詞兒是簡單幼稚的,但難在發音的輕重轉調要一字不錯,不然全國中小學老師就同你一起錯──台灣教國語的老師那麼多,能跟齊老師一樣標準的可沒有幾個。隨抗戰跑了大半個中國,日本人炮火打到北京城下,還為了打包學術資料差點擠不上最後一班撤退火車、但毫無懼色的齊老師,竟也戰戰兢兢了起來。每次老師們晚上的酒聚,齊老師九點正一定站起來乾掉最後一杯酒,用震動滿屋子人的聲量告辭:「回去了,準備說床邊故事去也。」那是說,清晨七點的電台廣播,只有還在床邊發獃的人才聽。

    七年的床邊故事,老齊的聲帶卻沒磨薄半分──若康老師能言語,一定會這樣嘲笑著吧。

    但那樣的聲量,只在病房裡。齊老師與梁老師出了那道門,便像是說完了一輩子的話那樣,靜靜並坐在醫院帶有化學味道的簡白長廊的盡頭。這間醫院,奇怪地只有病房內才安上窗戶,兩位老師與另一頭的護士站這麼遙遙相對著,更讓人深覺這是一道狹長的,密不透氣的匣子。只有在這種時候,他才會明確地感覺到,兩位老師真的是老了,他們沉默的樣子全是一種淡然的倒數。彷彿剛才的幾十分鐘內,不再能言語的康老師,以其更為安靜的眼神與臥姿,向他們昭示了一些必然的事。那是年輕的學生輩的他,只能模糊意會的什麼東西。

    那樣比老師們的學問更遙遠的,一種隱隱的聲音。

    他走近去,齊老師,或者是編了一輩子字典的梁老師開口:「老康睡了。」

    一開始的時候他有點疑惑,康老師的眼睛明明都睜著;再後來他明白過來了,卻不喜歡那樣的說法。康老師是睡了嗎?誰能夠知道呢。

    不過,又有什麼差別呢。

    於是他只能無可如何地應一聲:「ㄣㄇㄨˇ……」

    才發聲,就想起康老師說過,那樣的應聲,是閩省方言的特色,找不到準確的字去寫的。

    兩位老師像是對彼此,也像是對自己,說了幾次:「睡了,噯,睡了。」

    半餉,才又親切地問他,老康的稿子都整理得怎麼樣了?

    喀嗒。

    是深夜兩點了。也許這是瞌睡醒得這麼慢的原因,大腿的血痲也一直退不下去。這麼呆坐著,倒帶竟就到底了。他還有些濛楞楞的,一時沒有反應,就見機件彈起來,迅速地再倒向上一面。這台研究室配給的錄音機是最新型的,他根本用不慣,像這個功能,B面捲到底了就開始捲A面,到後來哪面是哪面都被攪混了。這批康老師的演說帶又不是歌星卡帶,就那麼十首歌來回轉,錯了大不了繼續聽轉回原點。這是演說,康老師常常掛在嘴上,「語言的連續運用」,話說過去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就算你更正,塗改過的話絕不如一次講好那麼有力。他急急按下終止,帶子硬生生跳了出來。這捲帶子是最後一件了,是康老師在師大國文上「說話課的教材教法」一門課的最末一堂。同樣的帶子,他左手邊的有一整大箱,大概一百多件,都是康老師在各地演說、上課的錄音。他不知道齊老師花了多少功夫才找到這些東西,它們是現下所能找到的所有康老師的聲音了,零散蒐羅,幾乎是未經整理的一片混亂。多半是學生或聽眾私錄的上課筆記,各種各樣的標籤附在塑膠殼外,有細心上了透明膠帶封好的,也有隨意拿什麼油墨筆畫上去的。

    他習慣性地把帶子抽出來甩一甩。最後一卷了,半年多來,他拼命地聽康老師的演說,然後繕寫,倒帶,再繕寫,已經不記得自己寫過多少場了。他也不想去算。他只知道,就是平日裡在街上走,他都會聽見康老師的聲音在腦袋裡悠悠地播送,夾雜一點微小的電波爆裂聲。

    如果把特殊方言也算進去,那就不這樣簡單了……

    他拿起來,這是B面。

    一下子,剛剛瞌睡中殘餘的印象閃回腦際。最後一卷帶子的B面,意思是後面沒有了,可是瞑夢中的印象卻沒有斷在一個句點上的感覺。康老師的演說常常是滿堂彩的,就是他嚴肅論說以致全場靜穆,那也是因為大家全神屏注的關係,說辭一停,馬上就會掌聲炸響。這箱錄音帶,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結尾的。但是剛才似乎沒有聽到掌聲。他皺了皺眉,再把帶子轉回去,算轉時間切停,播放。

    「關於方言該如何應用,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標準的看法,認為演說是語言連續的運用,語言是聲、韻、調的凝成。一旦人人聲韻調都歪了,說不在標準上了,那就是各自為政,這一種語言有幾個人能全部聽得懂呢?但是不可諱言的,現下我們因著歷史上的長久隔離,是個方言分歧的國家……

    喀。

    中斷了。

    下半截的帶子在哪裡?

      *

    他不算是用功的學生。他算得上喜歡文學,詩文,小說,甚至詞曲都喜歡翻上幾頁。不過,這完全無助於他在師大國文系的功課。他尤其不喜歡國音學。大一上學期,有個七老八十的老頭子教國音,頭一堂課就訓他們:「將來要做老師的,連話都不會說!」大概是他臉上的不豫之色太過明顯,馬上被老頭子點名起來,要他唸黑板上的一句話。

    「哥哥的同班同學幫忙我繳學費。」

    這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他起先唸得意興闌珊,但唸到第二個字開始,他突然感覺到威脅。這完全是一條佈滿了地雷的小徑。他想起他的父母親,他們每天準時收聽廣播學國語,遇到每一個有口音的客人就努力地把舌頭捲上去,但他們一定沒辦法好好說完這句話的。「哥哥」會說成「勾苟」,「班」會說成「幫」,「學」會變成「鞋」,「幫忙」是「搬蠻」,「學費」要閃著「學會」。那樣短短十幾秒裡,他又從受威脅感到憤怒,這是在幹什麼,難道你以為我沒有辦法好好說這種難度的國語?你以為我會像我父母那樣出醜?於是他咬字越發刻意用勁了起來,最後尾音的「費」還用上齒深深咬陷下唇,擦出一道漂亮的音來。

    老頭子沒有表示什麼,揮揮手要他坐下。第二堂起他就開始逃課,直至學期末。到現在,他還是不太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反感。也許跟他父母憋腳的國語有關,也許跟他自己流利的國語有關,也許他只是討厭那老頭子,討厭到連名字都忘了。後來他才知道,康老師那年恰恰輪到休假,不然國音學一向都是他負責的;而休假的這一年,他被一個政府單位邀請,環島做了一百多場演說。如同他也到很後來才知道,他父母親每日在自家雜貨店裡,邊備貨邊聽的那令人不耐的廣播,正是齊老師的床邊故事一樣。當他大二重修國音學,發現課表上的名字不是那個老頭子,而是康老師的時候,有點鬆了口氣的感覺,雖然他那時根本不認識康老師,但總覺得教國音學的不致於都是那種老頭子吧?就算是,為了畢業也得忍一忍。他這樣告訴自己。

    他仍然不十分用功,但康老師的課卻讓他願意每堂都坐在前排。康老師說話有趣,喜歡講馬克圖溫自嘲的名言:「拿破崙已經死了,華盛頓也死了,現在我也覺得有點兒不舒服。」他完全不記得為什麼談發音的舌位和齒位可以扯到那裡去,不過他記得,康老師說,要把這句話記下來,以後成名了,偉人差不多也死了,就可以借來一用。說完還佻了佻眼波。偉人現在剛死沒幾年,康老師卻不知道還能不能覺得不舒服了。那學期結束,康老師邀了幾個同學到家裡去吃餃子,老師特別聲明,他們家的餃子可是別處吃不到的味道。那是大年夜後幾日,提著一小盒水果按康老師家門鈴的他始終不明白,他成績不特別好、下了課也不是勤於圍在講桌邊發問的學生,怎麼就會被康老師點名?大學幾年,也就這樣疏淡到熟絡地和康老師保持聯繫,曉得了康家餃子的秘訣是要用布包住將剁成餡的高麗菜,徹底壓出水來。沒課的時候,接到康老師一聲招呼,就幫忙買幾矸酒帶過去一同吃──只能啜一兩口啤酒的他,也不明白老師們怎麼都離不開這麼苦的飲料──,也就這樣認識了齊老師、梁老師這一幫都話多且說得一口標準國語的老師輩。他這才知道,除了國文系那些上課死氣不活的老先生們之外,還有這樣一些老而活潑的學者。

    他們的談話,老實講他是不十分感興趣的──那些「國語運動」的事情,或者「國推會」最近又發佈什麼口號,怎麼聽都像是打小學課本裡就印著的政令標語。但他們三人的興頭卻總也不退,三天兩頭聚一起就說某某上哪裡演講了、又往哪裡當評判了、或誰又寫了什麼書之類的。這樣的時候,他就會想起他的父母親。家裏住桃園,在分明也算是個街市的地方開一間小雜貨店,但他們老說自己是鄉下人。「我們鄉下人啦,遇到官長,一立正就不敢說台灣話,又不能說日語……」在某一次老師們問起家裏情形的時候,他不無失態地轉述了許多父親的抱怨。當然,那不是對老師們不敬的意思,他知道他們幹這些運動,政府是一分錢也沒給的,憑的全是一股他無法理解的熱意。他也暗自埋怨過在日本時代讀過中學,光復後仍算是年輕的父母親,那時分明有能力再學國語,卻不知怎麼地放過去了,「那是一種屈服於習慣的惰性吧。」他把這樣的想法對老師們說了出來。也是有幾分自覺不應代父母抱怨,而祈老師見諒的意思。

    不料三個人聽著就沉默了。一小陣過後,齊老師先瀝乾了酒杯,用略重的手勁放下酒杯:「不是什麼惰性,世界上有哪國人邊聽放槍邊學國語學得好的?那他媽根本胡來!」

    梁老師溫溫地嘆了口氣:「唉,可憐哪。」

    「不是這樣的,你不應該這樣想你父母。」康老師最後才開口。

    幾個老師彷彿紛紛陷入了某種共同的思緒裡面,那是他不明白的,裡面有他隱然有感而不敢探問的怒意,更有一種對他、對他父母的溫煦寬諒。思及此,他不禁有點意外蒙寵的惶然感:「其實家父家母,也不見得就……」

    那是在康老師家中,沒有課的午後。位在三樓的教師宿舍,高度正好,開了窗不會有夏季的飛蟲侵來。從窗外斜射的,異於平地上兜頭罩下來的光線,讓屋內的一切都緩慢下來。他早已忘記那天最後是怎麼收尾的了,反正他記得與老師們的聚會鮮少不愉快的。在一個能於講台上令四五百人鼓掌的人家裡,怎麼樣都不可能不愉快吧。但那之後,他反而開始發現康老師對方言──或者說他家慣說的台灣話──有著熱烈的研究興趣,時不時沒頭沒腦地向他求證一些說法。

    「聽說有的時候,台灣話會把語尾助詞提到句子的最前頭,來改變說話的句調?」

    他點頭:「ㄣㄇㄨˇ……」

    「說兩句吧,那是怎麼說的?」康老師稍微探長了身子。

    「啊不就是,」他一開口竟是不國語不台語的一個短句,忙改口:「啊著是按爾講啊。」

    說完,三位老師和他都笑出來了。

    *

    也許就是聚會得勤,聊得多了,他才有一種幻想,認為自己或許也能作學術、和老師們一同講論學問吧。於是這個國音學只有七十多分低空過關的學生,竟爾繼續留下來念研究所,還投在康老師門下。這也是為什麼,康老師出事之後,齊老師跟梁老師馬上就找上了他。那個暑假,他正赴台南、嘉義,為自己的論文《以方言作為媒介之國語教學成效研究》找一些資料、訪問幾位本省人教師。那是康老師鼓勵他做的題目,這題目沒有前例,對他來說也比翻來覆去玩弄那些音位、音素要有趣得多,很快答應下來。口考之前,他把題綱初稿交給康老師,老師在老花鏡片背後的神情意味深長,他覺得有一部分的自己完全被老師讀出來了。離開研究室前,老師慢悠悠的聲音在背後響起,坐實了兩個人確實共享了一些秘密:

    「作學問啊,學的問的,都脫不了自己夢裡會說的話。」

    他想起了父母。他自然聽過他們的夢話。在聽錄音帶的時候,偶爾就會傳來他們逸脫了日常勤懇訓練的口音,這就使他越發地想念康老師的這句話。

    為了推廣國語,康老師整年到頭都在全省巡迴演講,暑假當然是最緊湊的時候,他難得幾次有了空閒,總想老師會不會恰巧就在同一縣市,可以一聚。但康老師巡迴的行程飄忽,電話跟信都不曉得該往哪裡送,只能打消念頭。因此出事的時候,他完全不知道,消息晚了好幾個星期才傳到他耳裡。隨後他才得知,當時齊老師和梁老師一去醫院探望,看到康老師的樣子,馬上定了一個主意──他們打算出版康老師的演說全集。梁老師聯絡了相熟的出版社,敲定一切細節之後,才給他一封信,囑他負責繕寫康老師的錄音成文。

    他馬上就答應擱下論文先處理這件事。信上沒有多解釋,但他立即明白了兩位老師的這個決定。

    他也知道,這件事情必須快。康老師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遭到下一次血栓襲擊,要在那之前把書給印出來。康老師一生,沒有什麼旁的著作了,他就是演說,不斷的演說。話說過了就不能再重來,磁帶也總有一天會壞,只有印成書,那才是能留存下來的東西。

    那是兩位老師的一點心意。也是他的。

    齊老師把整箱錄音帶交給他的時候,還一拍他的肩膀:「就這麼一點兒啦!」語畢晃了晃那不可能一個人抬起的巨大箱子,自己大笑了出來:「如果下回輪到我了,可就不用那麼麻煩了,找中廣企劃部要去,反正他們不許我脫稿演出!」

    他在笑聲中安心了一點,他幾乎沒有辦法想像齊老師不笑的樣子,正如沒有辦法想像康老師無法逗一個人笑。

    現在,他終於謄寫到最後一卷錄音帶了。他還沒清點,不過這想必會是一本有份量的書。他本來打算今晚處理完,明天就要去信和兩位老師討論是否應刪去幾場重複的講辭。但他心裡其實是不想刪除任何一篇的,不是因為他辛勞所以捨不得,而是這樣逐日聽寫的過程裡,他似乎漸漸能聽出錄音帶所錄下的,講辭以外的東西。比如說背景雜音的意外振動,觀眾輕微的呼吸變化,甚至,會場裡面的溫度,光線或眼神的方向。只要錄音機開始旋轉,他的腦海裡就會自動放映起與聲音相匹配的無聲電影。於是他看得一清二楚,即使講辭幾乎一樣,每一場的康老師仍是不相同的。

    但這殘缺不全的最後一卷,打亂了他本來即將完成一件大事的好心情。

    如果找不到這一卷的下半截……

    他甚至寧願它從一開始就沒出現過……

    他還是在充滿雜念的下半夜把剩下的部份給謄寫出來了。這一卷,談的正是與他的論文題目緊密相關,也是私下曉得康老師素來關心,但極少在公開演說中談過的一段。他們因著論文的關係謹慎地談過一些,但他知道康老師從未談得盡興,也許這一次康老師終於決定──但正要開始說到方言的部份,下邊的帶子就不見了。

    思路及此,一股不祥的顫慄感襲上心頭。莫非這事出有因。

    本已寧靜的深夜兩點,突然更顯得靜到了極處,所有事情都被恐懼給拖著沈澱下來。這是他家二樓的書房,樓上是父母親的臥室,他們隱隱的鼾息沒有任何變化。樓下是店面,父母親今日應當不至於忘了鎖上鐵門。就算是沒有鎖,也沒有人能悄沒聲息地闖進來吧。

    老師們從來沒有提醒過什麼事不該往外邊說。但是他知道分際,每個人都知道分際。

    他也曉得自己的論文,若早個十年、十五年,或許就是超過了分際的題目。但現在如何呢?他本來以為沒有問題的,畢竟是康老師首肯、口試也通過了的題目,「方言本來就是中國語言的一支嘛。」康老師這樣說。雖然幾個月沒碰那份論文題綱了,但他還記得自己初步預設的結論應是「以方言補濟現行國語教學,可收相輔相成之效」,這應該是個非常穩當的說法吧?

    但他仍無法抑止自己想起康老師出事之後的樣子。

    *

    他把已經完成的稿子用文書夾整理好,全部塞進了自己的背包裡面。雖然這是一件容量很大的背包,但半年多的努力,竟然這麼輕易就收納完畢,還是讓他有一種微微的悵然。他望向書桌,那台齊老師幫忙跟系上申請來的全新錄音機,經過他半年的密集使用,已有點半新不舊的樣子了。

    他想了想,還是把錄音機連同最後一卷帶子提了起來。他就這樣一背、一提,在剛過正午的陽光下出門了。到康老師所住的醫院之前,還有長長的一段公路車程。上車之後好不容易挨著一個靠窗的角落,把稿子與錄音機安頓好了才坐下。這麼大件小件的出門,還真成了父親說的「鄉下人」了,只差拎的不是能吃的雞而已。

    顛到台北的一路上,半睡半醒的狀態幾乎就跟昨夜沒有什麼兩樣。他還沒決定好要怎麼做;他甚至也不知道今天帶稿子、帶錄音機上台北要去做什麼。要把文稿交給梁老師,寄信才是穩當的,他們雖然常去看康老師,但也不至於天天都到醫院報到。弄不好,他還得原封不動把這些全搬回來。

    最終他告訴自己,就當作是帶著文稿去請康老師過目吧。

    無論如何,這書完成了──接近完成──,第一個該通知的就是康老師。

    他循著熟悉的路線,轉了幾次車,到了那所台北最古老的醫院。它成立的時候,醫生和病人都是不會說國語的。

    乘電梯上去,跟護士站點頭招呼,就逕自走進了康老師的病房。師母看似是來過了,空氣裡有一種醫院伙食不會有的麻油香。其實,醫生私下說過,一般像這樣的中風病患,不需要如此長期地耗在醫院裡的。但康老師的例子太特殊了,幾個醫生希望能多觀察一陣子,找出病理來。這一拖,竟就將要一年了。他把想必是在正午時圍起來的窗簾拉開一些,讓溫和多了的午後暖陽撒進來。康老師安睡的側臉因而極微地動了。他湊近去,在床頭櫃上安放那台橢圓狀的錄音機,插上電;然後小心地取出文稿的第一部份,將它們疊在錄音機旁邊。從日期來看,這最早的一批全是在他國音學全數逃課的那個學期進行的演說。出事之後,梁老師嘆說,沒見過那麼瘋的人啊,春夏秋冬同一套行頭,以為這南方小島冷不壞他一個北方漢。結果卻也不是在冬天倒下來的,誰想得到,最熱的七月天。一年一百多場演說,幾乎是有求必應,有的偏鄉連車馬費都付不起,承諾送他一袋米,也去。米當然是沒拿回來了。這樣下來六、七年,誰受得了。

    「但他們找不到更好的老師嘛,有什麼法子。」他還記得康老師以前就這樣說過,伴隨一陣笑,不知是自得還是自謙。

    他把一切佈置停當了,才俯身去搖康老師。

    康老師睜開眼。這不是他第一次搖喚康老師了,但他還是揮不去那種有些怪異的感覺。那不是醒過來,那是睜開眼睛,然後眼神的焦距就瞬間在最亮、最明瞭的狀態了。彷彿這一病,讓康老師的世界分成了簡單清楚的兩塊,沒有半睡半醒,沒有模糊地帶。老師看著他,他腦中無可抑止地響起了演說中的老師的聲音,雖然現在的這一位康老師是不可能再開口講話的了。醫生說,血栓的位置太不巧了。那是幾千還是幾萬分之一的機率。如果有神的話,那或許可以殘忍地說是太精巧了。許是康老師一輩子說了太多的話,超過了一個人所被允許的極限吧。

    「康老師……」他的聲音有點抖顫,雖然老師還在,但他察覺自己是一種近乎追思禱念的心情:「康老師,您的演說全集,我已經全部抄寫好了。梁老師正在安排,很快就能夠出版了。」

    他聽到自己虛澀的聲音。這病房實在太安靜了。

    康老師看著他,沒有說什麼。

    醫生說,他們用盡所有辦法,都不能確定康老師是否還有意識。

    不能說話,沒有控制表情的能力,也沒有任何使用肢體表達的嘗試。雖然,康老師的相關肌肉神經一切完好。

    但是連結意識跟表達中間的樞紐已經被指甲大小的血塊斷掉了。

    組織,說話必須是組織的,一個人的風格不在素材,而在組織的方式……

    他不知道該怎麼期望比較好,康老師已經睡了,康老師還是醒著的。

    他把文稿遞給康老師,老師順從地握著它們,也低頭看,但很顯然並不是在讀。他壓了壓自己的鼻翼,突然非常想念總能把病房吵翻的齊老師和梁老師。這或者就是他們總一起來看康老師的原因吧?他依序把各部份的稿紙一疊一疊地遞送過去,康老師也就順手將它們放下,接過新的。不一會兒,病床上散佈著高高低低的稿紙。那些他伏案一百多個日夜寫出來的,充滿縐痕與筆痕的六百字紙,像是有藍色細草生長的雪原一樣覆住了整張病床。

    最後,是最薄的一疊,殘缺的那卷。

    人呼吸的頻率,是每分鐘十六次,語速也恰是每分鐘一百六十字……

    他按開了錄音機。他不是準備好的,也許可以說這機器是提來還給梁老師的,但這個時候他卻明確地知道自己應該這樣做。康老師聽到聲音了,手上還捏著薄薄的紙,轉頭過去望向有聲音的地方。眼睛,那幾乎是證明康老師還活著的最強力的證據了。有不是很強的風從窗口吹進來,紙張們發出一點細瑣的,乾燥的聲音,與磁帶慣有的雜音混在一起。錄音機裡面的康老師繼續說著,我們因著歷史上的長久隔離……康老師的眼神仍是亮著的那種,在那裡面沒有困惑、沒有遲疑也無所謂謹慎了,讓他忍不住妄加猜想,康老師的耳朵也不再繼續分析所聽到的語言是否依然標準了吧?是個方言分歧的國家……

    喀。

    午陽更斜了,病房裡終於復歸平靜。他終於忍不住輕聲問了一句:「康老師,您還記得嗎?……」

    *

    整理完稿件之後,生活頓失重心,日子似乎過得慢了不少。他一下子還沒能提起勁來寫論文,倒是齊老師主動答應接手指導了,「快兩個學期了你也不打算一下嗎?繼續耗著父母學費幹麼?」他感激地笑了笑,沒有說話。半晌,齊老師才嘆口氣說:「我們明白你的心意,但老康畢竟是睡了,拖下去沒有意思呀。」

    他思慮再三,還是跟兩位老師透露了遺失一卷錄音帶的事,也略略了暗示了自己的心思。兩位老人家面面相覷了一會兒,只輕輕寬慰他說別想得太多了。齊老師給他這卷錄音帶主人的資料,是一個低他兩班的學妹,要他有空問問去。

    「但也不必勉強,這套「全集」本來就不可能完滿,有好些場根本連錄音都沒有。好好休息一陣子吧。」他們和藹地說。 他一聽就明白了──他們也不能確定,所以,再探探是可以的,但也不要太過執著。他認真地像個學生那樣點頭答應。

    其餘整理好的文稿,他全按梁老師的要求寄了出去。

    他也確實狠狠睡了幾天。研究所高年級已經沒有什麼課了,為了省點往返南部考察的車資,一年多來他都住在桃園的家裏。精神養足了,覺得那最初的猜疑與恐懼已經可以模糊不忌了,他便回學校去聯絡學妹,但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果然,那堂只開了一次的「說話課的教材教法」由於是選修課,談的又是小學科目一樣的「說話課」,師大這些將來要當中學老師的學生修者寥寥。這位學妹恐怕已是最認真的學生了,她不記得還有誰同樣也錄音。他退而求其次,問有沒有課堂筆記。她轉入自己的宿舍裡面,二十分鐘之後出來,告訴他,對不起,搬過家,真的是什麼也沒有留了。

    他跟她道謝,說沒有關係。

    回到家,一股懶勁上來,他向父母稱累不吃晚餐,就把自己鎖進房裡了。

    「暗時卡早睏喔。」母親說。

    突然,這句在家裏聽慣了、卻好久沒引起他注意的台灣話,又讓他想起了康老師。康老師說過,在台灣話裡面,有些詞彙的用法,其實保留了更久遠的中原古音。

    暗時……

    那幾乎是與晚上,或夜晚,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了。

    他躺在床上,望向還沒有時間寄回去給齊老師的那大箱錄音帶。他隨便挑了一卷出來放,感覺自己對它們既熟悉又陌生。一百多卷,他根本不可能記得每一卷康老師說了什麼,可是當它們播放出來的時候,又幾乎是讀透了的書那樣字句熟爛。他就這樣隨性放著,不再因為謄稿的速度而切慢、倒帶、確認音調的滑動。跳起來了,就隨意再換一卷。那一夜,他記得自己有睡,但清早醒來的時候,卻發現錄音機還在播送著一卷不知何時放進去的帶子。

    爬起身,他坐在書桌前面,分外覺得幾千個句子在他的腦袋裡面漂浮著。他考大專的時候,最恨背書,但又非背不可,聽人說半睡半醒時的潛意識記憶最宜背誦,遂把英文單字、國父遺教錄起來,睡前就在床頭按下播放鍵。起初還嫌吵睡不著,到了考完試,沒開聲音睡的晚上還覺得悵然若失。聯考是考得不錯,不過那些東西是不是在半睡半醒時背起來的,倒是連自己也不清楚。

    或者,那說法真是有道理的吧。

    桌前還攤著沒有被收走的那半篇稿子。錄音機還在放,他腦子裡面的句子還在響,他盯著它,突然之間,有股衝動讓他抓起筆來。

    演說是語言連續的運用,語言是聲、韻、調的凝成。一旦人人聲韻調都歪了,說不在標準上了,那就是各自為政,這一種語言有幾個人能全部聽得懂呢?但是不可諱言的,現下我們因著歷史上的長久隔離,是個方言分歧的國家……    

    他凝神盯著「分歧的國家」五個字,一會兒,一種決然的心意升起來,他的手往最近的空格落去,筆尖就像是順流之船那樣,一格一格地疾奔而下……

      *

    書很快地排印上市,毫不花巧地定名為康先生的演說全集。齊老師和梁老師各寫了一篇序,都在出版當天的報紙刊出來了。他早幾天拿到,不大的開數,厚厚的三百頁,真是一本很有份量的書了。收到書的那天,他把書收進背包裡,再帶上一小疊前夜才繕寫完成的稿子,坐上了公路車。這一趟他倒是一路清醒,回想著這一年以來發生的所有事。那幾乎不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研究生該去思考的事,那樣逼近卻又不是死亡的一樁事件。康老師說馬克圖溫名句的神態和音色很輕易地回到腦海裡。聽說事情發生的時候,正是在一場沒有錄音的演說會,在座的都是中學老師──聽說那還是一所以盛產醫科資優生聞名的優秀高中呢。康老師說到一半──想必是站著的,康老師說坐著的演講者就像是墓碑發話,要嚇跑聽眾的──,伸手去拿桌上的茶杯,一拿不中,落地碎了。一旁的學生熱心上去撿拾碎片,一抬頭,看見康老師滿臉淚痕,佇立不動。

    近月,他越發覺得,這個傳聞的版本一定是說反了。

    雖然他不在場,但是他萬分確定。

    就像他確定背囊裡的那份稿子。數日的繁長,它現在是一萬五千多字的稿子了。康老師的每次演說,大約就是這個長度。

    他很確定。雖然,他並不打算因此就將它交給梁老師──他若說這是終於補齊的遺稿,梁老師或齊老師也不會懷疑的。因為它完完全全就是康老師的聲調。但是現在,他微笑地想,要做的只是讓康老師過目而已。這是即將完結了一件大事的美好感覺,這就是那件大事本身。

    轉車,乘電梯,一樣的與椰子樹葉冠同高的病房。他穿過護士站,逕直走向康老師的病房。房門是掩著的,齊老師與梁老師顯然不在裡面。他站在門前,腦袋裡面升起了可笑的念頭:他想,如果打開門,裡面是一湧而出的憲警,他也能安然地伸出雙手,讓他們銬上也無所謂了。他一輩子的話,就像康老師一樣,已經說完了,接下來的日子,他願意也一樣地沉默。

    他伸手抵住門──

    忽然之間,他聽到了裡頭傳出了聲音。

    孩子的聲音:「康阿公,你要專心啦!」

    他心裡很快轉過念頭。老師與師母都沒有孩子,更別說這聽起來像是小學生的聲音。而且,那小女生的聲音,叫的是「阿公」──莫非是同房鄰床,恰巧也住了一對姓康的祖孫?

    他偷偷揭開了一道門縫,一瞄:鄰床仍是空的,康老師上半身靠坐起來,他只能看見側臉。康老師的視線,對著坐在床沿的一名小女生,她背對著門,還未換下的小學制服被醫院的白色床單襯得顏色明亮。小女生的膝蓋上披著翻開來的一冊書,他僅能看見一些彩印的紙角。她指著書頁,眼睛時而看書,時而看著康老師。

    「康阿公。」她這樣稱:「我們現在來複習。」

    他明白過來之後,全然忍俊不住,用食指緊緊壓住自己的嘴唇。

    他不想打擾裡面正在發生的事,鬆開門,就在門房外,齊老師與梁老師總憂戚地沉默著的長椅坐下。門沒有被關起來,小女生的音量清明地透出來。

    「ㄅㄛ……」

    他笑了一笑,知道接下來會聽到什麼。那是一種歪斜的韻,而且他知道它將有一致的歪斜邏輯。他想起一件或許一直沒忘的事。上小學的第一天,他也帶著一本注音符號書回家,跟小女生膝蓋上的也許就同一本。有幾個字他忘了怎麼念,就問父親。父親很慎重地看著那幾個字,再很慎重地念了三遍給他聽,要他好好記住。他記住了。但隔天,他卻因為念課文的時候錯了太多字,被叫到後面罰站。

    他沒有跟康老師說過這個故事,關於他的父母親。他怯於用這些事打擾他敬愛的老師們。可是,其實他的老師們並未要求他如此。

    也許,小女生的老師,是不會讓她罰站的好老師。

    「ㄅㄛ、ㄆㄛ、ㄇㄛ、ㄈㄛ。」

    小女生非常認真地念出了四個聲音,每一下都重重地把氣吐出唇齒之間。

    「現在換你了!」小女生命令道。

    他把背包卸下,微微掛念著裡面簇新的書,和那疊薄薄的稿子;一面卻知道那些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他在心底跟隨著小女生,發出了「ㄅㄛ、ㄆㄛ、ㄇㄛ、ㄈㄛ。」的音。他感到一種久違的諧順,那是和當年他的父親教他的,一模一樣的發音,他曾經好好記住但又逼迫自己全部忘記了的語言,一種舒適的錯誤。他笑著想,小女生是什麼時候開始這個遊戲的呢?齊老師和梁老師都知道嗎?──但他的笑容很快地僵住了,因為他沒有想到的是,小女生玩的並不只是一個孤單的扮家家酒而已。

    病房裡響起了另外一個聲音:「ㄅㄨ……」

    那是,那是他所不認識,但又千真萬確的,康老師的聲音。

    小女生並不知道他的驚愕,繼續她的教學:「不對啦,是ㄅㄛ!」

    「ㄅㄨㄛ……」

    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手,它們交握得令自己發疼。然後他感覺到自己在顫抖,整個腦袋轟然作響。但裡頭的課還在繼續。這是真的嗎?他感到巨大的害怕與期盼交織,這讓他甚至連抬眼去看那道門都不敢,生怕所有的改變都將驅散這微小的聲音。大約是兩次或三次之後,小女生滿意了,就繼續教下一個注音符號,ㄆ,ㄈ,ㄉ。小女生都沒有念對,但她自信十足,完全不懷疑康老師會跟上來。每一個呼吸的間隔,他都多麼擔心康老師又回到那永遠的沉默裡。但是沒有,一種全新的,卻分明不假的發音方式,透過那房裡唯一的康老師的口中發了出來。他看得到畫面,他聽了那麼多的錄音帶,他看得到畫面。

    即使醫生說過,找不到病理,沒有辦法確定,那裡面,可能什麼都沒有了。

    人對人的探測,極限就到這裡了。

    但小女生沒有探測,她只是就開始了她的課程。

    這一回,輪到康老師當學生。

    他不知不覺把頭低下來,埋進了微有溼跡的胸口,不去理會肩頸的痲癢。他的稿子,齊老師和梁老師的書,他們的心意。然而,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不知道多久,他聽到身旁的門被推開。他沒有抬頭去看,即使他萬分想要向那小女生道謝,但他不願意打擾既成的這一切。他脹熱的耳朵聽見小女生和她的母親說話。那是一個中年婦女的聲音,她說:「汝哪欸去給人吵?」「我無,」小女生分辨:「我在讀冊乎伊聽。我教伊ㄅㄛ、ㄆㄛ、ㄇㄛ。」

    她的母親幾分驕傲與寵溺地說:「有影無?」

    「是真的,」他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真的說出口,恍恍然覺得自己就是那個被驕寵的學生和孩子,訥訥說:「是真的。」

(刊載於《九歌102年小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