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個一百年的備忘錄:新世紀第一棒,從民進黨逆轉戰開始
2020/01/13 _時事雜談
台灣政治的百年之期
1920年1月11日,林獻堂、林呈祿、蔡惠如、蔡培火、王敏川等人成立了台灣第一個政治運動團體「新民會」。這個團體的首要目標是「為增進台灣同胞之幸福,開始政治改革運動」。「新民會」的成立,或可視為台灣人用現代的、公民社會的方式「插政治」的起點。「新民會」的「新民」一詞是借自梁啟超,而成員多為第一代接受日本近代教育的知識分子,這批「新的公民」從一開始就顯示了台灣政治文化的雜揉性格,以及其背後複雜的地緣政治角力。
2020年1月11日,整整一百年後,台灣剛剛完成總統和國會的大選。這是新民會諸君想必夢想過,卻不能想像何時成真的民主制度。台灣在這一百年間變得很不一樣了,但還是深受地緣政治的擠壓。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畢業於英美名校,在第一屆總統任內確立了親美抗中的路線;而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曾赴中國進修,並於2018年破例進入了香港中聯辦,對中國的立場始終曖昧不明,卻明確拒絕AIT赴美訪問的邀約。於是,這次選舉也被視為台灣「親美vs親中」的對決,最終以親美的蔡英文勝出。
這一前一後兩個日期,像個括弧一樣象徵了這一百年來,台灣人的無奈、掙扎與追求。從任何角度來看,台灣人在這一百年中絕不能算是順遂。在歷史上,我們一直是個多颱風多地震的島嶼;還留下來的人,大概都有幾分執拗吧。
2020大選:民進黨的逆轉戰
蔡英文與民進黨的這場選戰,就是一場執拗拼到最後的逆轉戰。在2018年底的地方選舉大敗之後,蔡英文與民進黨的聲勢跌到谷底,許多民調甚至低到15%左右。不只國民黨人覺得2020總統大選勝券在握,連中國都認為統一之勢已成,而貿然喊出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蔡英文對習近平的強硬回擊止住了下跌的聲勢,「撿到槍」成為未來一年的主調。然而民進黨此刻的大勝,並不是只靠「撿到槍」而已。從後見之明回看,蔡陣營幾乎從敗選之初就開始準備選戰了。
首先,蔡政府將行政院長由賴清德換為蘇貞昌,並且小幅度重組內閣。這份內閣名單當時被認為沒有太多新意,而蘇貞昌、陳其邁、林佳龍三人之入閣,更被譏為「失敗者聯盟」。然而事實證明,這三人入閣之後反而戴罪立功。他們剛剛選完、對地方事務正熟悉,而2018年民進黨之挫敗,很大程度在於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乖隔,上下情報流通出了問題,他們的經驗正可補救弊病,使得這一年的政府形象煥然一新。
其中,蘇貞昌放下與蔡英文的心結鼎力相助,並且雅納年輕幕僚的意見,用全新的方式宣推政策——他出現在造勢場合時,不但自備簡報,甚至還跟職棒球員一樣有出場音樂——,毫無疑問是民進黨力挽狂瀾的最大功臣。在院長帶頭下,各部會從「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的怕事心態,轉變為主動宣傳政策、快速澄清假消息的精實狀態。這些部會的創意和強度不下於任何自媒體,當然更遠非過去那些僵硬至極的新聞稿和記者會所能比擬的。於是,民進黨的支持者從這些部會獲得了源源不絕的政績彈藥,為接下來的空戰奠定了基礎。
更戲劇化的轉折,當屬陳其邁的爆紅了。在2018年的選戰尾聲,有部分非常小眾的網路社群,就已陸續在討論陳其邁的「美色」了。最初只是在「噗浪」這個小型社群網站,有些人在討論陳其邁的腿和手如何秀氣修長。直到韓國瑜勝出、陳其邁落敗之後,在敗選哀兵氣氛的催化下,「邁邁的手」這個哏才正式爆發。雖然這個哏大致不出所謂的「同溫層」(關心社會議題、政治時事、立場偏向本土派與自由主義的年輕選民),但確實成為同婚公投挫敗後,穩住年輕選民情緒、認同的關鍵點。
民進黨似乎在這波熱潮裡學到了不少東西。陳其邁的案例證明了:就算民進黨沒有韓國瑜那樣自帶明星氣場的政治人物,也有可能透過某種方法操作出民進黨版的「粉絲政治」。如果陳其邁可以一夕之間成為「邁邁」,有什麼道理不能施用在其他候選人身上呢?「貓與邪佞的手指」這個粉專示範了一系列將政治人物「角色化」的可能:透過放大某些個人特質,重塑候選人的形象,使之擺脫冰冷遙遠的距離感,變成某種有趣的「角色」。而能夠辨識「哏」、喜歡「哏」、共享「哏」之成長演變的粉絲,自然也能形成團結、有活力的社群。——比如說,陳其邁的美手、貪吃和貓。
陳其邁沒有選,他在年初的網路爆紅看起來也不影響選舉大局。但實際上,這套技術,或說這套文化符碼,卻成為了「實裝」在蔡英文、吳怡農、鄭運鵬、蔡易餘、蕭美琴、賴品妤、李問......等候選人身上的裝備。但要說明的是,這種「角色化」的過程大概不是競選團隊可以獨力操作出來的,而是一種官方與粉絲互動的結果。官方丟出的哏不見得每次都有效,某些豐富了角色的點子也可能來自粉絲自發的內容創作。民進黨在這次選戰裡,非常精準地抓到了社群經營的精髓:社群不是一個你可以「指導、下令」的地方,而是一個「大家一起玩」的地方;先要成為玩伴,才能成為夥伴。所以,重要的不只是候選人和團隊本身的創意,更在於反應速度與彈性。
在這層意義上,民進黨的「抗韓成功」,頗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味道。「韓國瑜」也是個高度「角色化」的形象,雖然這不是奠基於專業人士的操作,而更依靠韓國瑜本身的表演才華,但本質是有所交集的。如前所述,「角色化」會放大特定特質,將複雜的人簡化為比較「有溫度」、「有個性」的角色,同時遮蔽不討喜的特質。「角色化」,實際上就是將候選人「浪漫化」。韓國瑜的浪漫,在於召喚1970到1980年代的流行文化,敘事的腔調揉合了武俠連續劇和三廳電影的文藝腔。他慣於使用「表明心跡」、「掏心掏肺」的方式來說話,因而遮蔽了他的諸多缺點。就像韓國瑜不是庶民,也能被操作成庶民一樣;陳其邁們大概到今天都不太清楚自己為何會變成偶像,但就是能被操作成偶像。
下一棒:戰鬥要成為日常
整體來說,這次民進黨所展現了網路文宣技術力遠遠超過四年前。除了上述操作模式以外,在Line的使用、影片與文宣的水準、對「迷因」的掌握能力,都有非常令人驚艷的表現。這毫無疑問是與時俱進的。
然而,「與時俱進」或許將成為台灣政治最痛苦、卻又無法逃避的一股趨力了。在過去,一名政治明星躍上公眾視線之後,往往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優勢。而政治人物和政治黨派勝選之後,通常也可以享有數年的優勢時期。所謂的「鐘擺效應」固然存在,但也要好幾年才會從一端擺到另一端,有時甚至得花上兩個任期。
但在社群網路的時代,鐘擺的速度快到堪稱殘酷。陳水扁、馬英九兩任總統,都要花八年的時間才會花完他們的支持度,蔡英文卻在第一任的第三年就遭遇2018年地方選舉的大敗。而如日中天、擁有幾乎史無前例支持度的韓國瑜,竟也在一年之內被正面擊潰。由此看來,政治人物的「賞味期」恐怕要向Youtuber看齊了——最尖端的Youtuber排行,是三、四個月就會洗牌一次的。政治人物學會了社群經營的方式,但也因此必須受到社群節奏的影響。民意不但如流水,而且流速還很快,快到你現在去猜兩年後是誰選台北市長,大概都有不小的機率會失準。
因此,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政府,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更困難的局面。傳統的地緣政治壓力絕不會消散,即便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將讓台灣從美國獲得不少好處,但大概很難期待中國會輕易放手。年金、同婚這類超級炸彈已在第一任時拆除,既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稍堪告慰之處,但接下來想必還會遭遇內政上的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蘇貞昌會不會續任院長(事實上,我認為他值得一個光榮的退休),蘇貞昌所打造的「戰鬥內閣」風格必須傳承下去,成為「日常內閣」的基準線。甚至,此一主動宣推政策、快速澄清假訊息的媒體能力,還必須「與時俱進」成我們現在都還難以想像的2.0、3.0版本。這考驗的,將是各部會、以及民進黨本身是否真的在組織上改造成一系列充滿彈性、充分授權、尊重創意與活力的團隊。「meme進黨」不能只是作戰期間的特殊狀態,更要是揮灑自如的常態。
這也同時牽動到蔡英文總統的施政方式。在第一任期的前三年中,蔡英文尊重「總統」的憲法地位,幾乎只對國防、外交明確表態,內政則交由行政院長去協調,她並不傾向直接表明立場。這種做法不能說是錯的,但卻會大量損耗政治能量,因為台灣的選民習慣領導者「展現魄力」,期待總統出來「領導」。當總統在爭議性的議題上不輕易表態時,雖然是尊重社會辯論的結果,但呈現在選民心中的卻是搖擺不定、態度曖昧的印象。於是,即便民進黨政府確實推進了許多內政議題,卻會因為過程的損耗而拿不到應有的肯定。
這一點,2019年的選戰過程中獲得了很大的改善。無論是五月通過同婚時,蔡英文、蘇貞昌強力表態、一鎚定音,還是在兩岸議題上踩穩立場,輿論的反應都很正面。台灣人需要總統站出來,雖然這有違談判專家的本性。但如果2019年的蔡英文做得到,我希望2020到2024年的蔡英文也都做得到。
2020年1月12日開始,台灣人的「插政治」履歷正式邁入第二個一百年了。沒有人知道2120年的時候,台灣會是什麼樣子。(我們連下屆選舉會不會再跑出一個橫掃政壇的「庶民」都不知道了)但無論如何,這個百年由一次吵吵鬧鬧的選舉開始,由一次驚心動魄的逆轉戰開始,這確實滿台灣的。祈望我們多颱風多地震的島,能繼續養育我們一代代愛恨熱烈、執著好強的人民。新世紀的第一棒,就交給連任的蔡政府了。
(刊載於「鳴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