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閒談】減重兩年小記

2021/09/18 _抒情散文

 

睡前來講點不太專業的心得。

 

下圖左邊是2018年4月,右邊是昨天。圖片是 @謝宜安 找出來合的,這角度真的是,很直接XD

 

其實最早開始減重,主要是想要減輕腳的負擔。大概從大三、大四以後,我每年至少會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腳會受傷到無法走路。部位不定,大概就是左右腳踝、左右膝蓋,排列組合。一開始我以為,是因為大一跑去打系壘,又沒好好熱身好好做操,所以舊傷永遠好不了。但後來有幾位醫生陸續說,很可能是上半身太重了。

 

(不過,要到很最近我才知道,這也跟我的身體結構與錯誤的用力方式有關,不只是重量;但那是後話了。)

 

然而,從我知道要減重,到我真的啟動,大概相隔了六、七年。這也是我從學校畢業的六、七年。這段時間我忙到爆炸,一沒有時間固定運動,二沒有心情控制飲食——在我最忙的一年,我連好好睡覺好好打電動的時間都沒有,誰要剝奪我的手搖飲料,我絕對跟他翻臉。然而命運的腳本,還真的讓這段忙碌期「爆炸」了。後來,我搬回新竹。再後來,我搬到中永和,在這裡開啟了另一種節奏的生活。還是比一般人忙碌,但總是回到了有在生活的正常範圍裡。

 

於是就在一切節奏比較上軌道的2019年,我先是去了古亭的一家場館運動了一陣子,很快就發現不行——雖然只要坐兩站捷運就到了,但任何一丁點距離,都會讓沒有運動習慣的我,大幅消減運動的紀律。直到年底,我乾脆走進「就在我家樓下」的一家健身房,以此消滅所有藉口。如果我每天能走下樓吃飯,那就一定能走下樓運動。這家健身房,我到目前都沒有換過了;即使我中間還搬家到稍微遠一點的地方。

 

我最早的的想法非常天真——我只想運動,不想飲食控制。我選擇性聽信網路上流傳的說法:只要把脂肪換成肌肉,代謝量自然會上升,體重自然就會下降。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樣,不過最初幾個月,這在我身上幾乎沒有用。我的體重維持在91到93公斤之間,肌肉量幾乎沒有改變。

 

現在想想其實很合理。即使有新手甜蜜期,可以感覺到自己能推的重量快速上升,但那只是神經連結進步帶來的紅利。白話說就是:我一開始能推的重量之所以這麼輕,是因為「肌肉弱+動作不熟」,接下來看似力量增加,其實只是動作熟悉了,稍微恢復一點身體本來就有的能力,肌肉本身沒什麼增長。

 

幸好,我去健身房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我想練拳擊。我對武術一直很有興趣,是那種愛看武俠片、動作片和一點點比賽的膚淺興趣。以前從沒想過要自己練,但既然現在要固定運動了,那就沒什麼不趁機下場玩的理由了。既然要練拳擊,那就一定要練心肺耐力。因此,我終於認份地開始慢跑——天知道我多討厭跑步,我小學六年級某次100公尺跑步測驗,成績是二十多秒,慢到體育老師懷疑我擺爛用走的。但我在終點線喘到乾嘔,我想體育老師應該有被嚇到,並且從此不再懷疑我一生下來就有心臟功能問題。而且別忘了,我的腳還會一直受傷。

 

總之,如果有人跟我說,你要瘦就一定要有氧運動喔!要慢跑喔!那我一定會非常果斷:喔那算了不用瘦了——

 

但如果你跟我說,有氧可以讓你從每回合打拳30秒、就要去旁邊喘5分鐘;變成可以連打3分鐘、只需要喘30秒就大致恢復,那……好吧我試試看。中二果然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原動力。事實上教練不是這樣說的,他說的是,如果練到最後,是可以在出拳的空檔裡喘兩口就回血的,但我目前還沒感受過這種境界。總之,在2020年到2021年,我花了滿長的時間,從踩飛輪進階到快走,再進階到有坡度的快走,最終進階到能夠連續慢跑一小時(然後就遇到三級警戒,現在不知道退步回哪裡去了……)。

 

除了開始慢跑,我竟然也開始飲食控制。這個「竟然」,是從教練一句非常奇妙的承諾開始的。

 

「其實你不用餓知道嗎,」他說:「如果真的餓,就去吃個火鍋或燒肉,不要吃澱粉,不要沾醬,不要喝湯,但是肉、海鮮、蔬菜,你愛吃多少就吃多少。」

 

真的假的?

 

以我當時的體重來說,還真的有效。後來我自己看了一大多健身教練、營養師之類雜七雜八的youtube頻道,歸納起來的結論,大致上也不脫一句話:「持續壓低澱粉就對了。」不過,我一開始就沒打算要生酮,因為如果澱粉壓到那麼低,我知道我一定不可能持續。但我能做到的是,如果我一天吃兩餐,至少可以想辦法讓其中一餐澱粉很少甚至完全沒有澱粉;而那一餐如果吃不飽,就選擇性地回想教練的箴言,肉吃爆(然後忽視蔬菜)。

 

現在回頭看起來,我的飲食控制方法滿任性卻也滿幸運的,沒有走太多冤枉路。我的另一個問題是非常討厭蔬菜,尤其討厭生的蔬菜。所以我的第一階段控制原則很簡單,就是「以肉代糖」,我喜歡吃飯,可是我也喜歡吃肉,在兩種喜歡的東西之間互換,對我來說並不困難。

 

也是在這時候,我深切意識到減重是非常非常需要資本的,我之在三十多歲才開始,完全是合邏輯的。首先你要有時間有精神固定運動,剛畢業的我才做不到;接著你要有閒錢來挑食物,把學生時代開始,就可以用一勺滷汁一顆荷包蛋配掉兩碗飯的習慣換掉。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我現在減出一點心得,但我還是並不覺得需要去鼓吹別人減重。「少吃多動」四個字的重量,比很多人以為的更沉重,少吃的代價與多動的代價,我算是非常完整地算過一輪了,那真的很貴,貴到現在把我傳送回25歲的時候,我還是會選擇先爆吃到95公斤再來擔心。

 

但我現在負擔得起「以肉代糖」的策略了,它也順利幫我渡過了飲食控制的第一階段。在這段期間裡,我(以及被我拖下水的長安)的飲食策略很單純:

 

1.因為我們睡得很晚,所以一天只吃早午餐和晚餐。

2.其中一餐可以包含一份正常份量的澱粉。比如吃個涼麵或者鵝肉飯之類的。當然,還是盡可能提高蛋白質比例,並且先從不加飯加麵做起——這可是我個人的一大步。

3.另一餐用肉類當主軸(雞胸肉、雞腿排或魚排),烹調方式不限,只要不是油炸就好。肉類以外,看是用香蕉、馬鈴薯或花椰菜米搭配皆可。

4.如果跟旅行或聚餐就完全解禁!!!

 

在這一階段的控制裡,我大概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把體重從93公斤壓到75公斤。而且下降的速度很穩定,大概就是每個月1到2公斤,沒有出現令人擔憂的爆瘦情形,也基本沒有復胖的狀況。而且我感覺抓到一個很不錯的平衡,我並沒有因為這套飲食控制而感到痛苦,這是一個我應該可以不斷維持的飲食與運動模式。好吃的該吃的我也沒少吃,並沒有特別禁止甜點冰品飲料大餐,頻率是沒有以前高,但也沒有真的非常刻苦;真正的改變,是不把澱粉的扣打消耗在日常的普通飲食上。

 

這個模式,大概到今年年初才卡住。

 

三級警戒之後,我們自然而然進入第二階段的飲食控制。因為要一直在家裡煮,所以我們把模式調整成稍微貴一些,但是吃得更乾淨的飲食:

 

1.同樣一日兩餐。

2.一餐固定是外送的健身餐,一餐固定是自己煮的肉類主軸餐。

3.兩餐擇一零澱粉。另一有澱粉的餐食,則盡量迴避精緻澱粉,以馬鈴薯、地瓜或糙米飯為主。

4.提高肉類主軸餐的蔬菜比例。

5.因為疫情,自然降低聚餐比例。

 

這段時間的運動量降得很低,只能在家裡稍微動一動,偶爾去空地戴口罩跳繩。而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是開始煮蔬菜——我竟然會主動說要買蔬菜了。也許是經過第一階段的飲食控制,我的味覺已經有些許改變也不一定。但我自己的感覺是,就像第一階段,我是用「以肉代糖」來讓自己成功過渡一樣,第二階段我也找到了過渡的辦法,那就是「以調味代替熱量」。也就是說,既然在熱量上無法吃得很滿足,那在調味上就無需刻苦。吃不下生菜?那就胡麻醬倒下去。覺得燙青菜無聊?那就醬油膏倒下去。連我以前看了就皺眉的小白菜,只要用白醬調理包(就是義大利麵那種白醬)拌一拌,竟然也能頗歡樂地吃下去。

 

這聽起來有點違反直覺——醬料不是很危險嗎?但其實,醬料危險處有二:一是納含量高,但這只要有一定程度的運動量就能代謝掉,更何況你在家裡怎麼煮,鈉含量都不可能比外面的東西高到哪裡去;二是醬料本身熱量很高,對,但再高也沒有澱粉高,而且醬料一餐才沾到幾克?就算通通是油,也沒多少負擔。這比毫無知覺地灌下700cc的含糖飲料安全多了。更何況,如果只是要用個5克、10克的醬料,就能換我乖乖維持低澱粉的餐食,一餐少掉300克的白飯,那可是非常非常划算的。

 

第二階段的飲食控制,是有點順勢趁著三級警戒的狀況實驗看看的,從熱量總量來說,並沒有比之前的吃法減低多少。但當蔬菜比例上升之後,結果卻有點嚇到我——我本來卡了大概四、五個月的體重,卻三級警戒的在三個月內,又快速掉了8公斤。

 

……好啦我現在知道蔬菜很重要了啦QQ

 

(但我看到一桌菜裡面都沒有綠色的時候,還是會心情很好。)

 

這大概就是過去兩年,我拿自己做實驗的一點經驗。如果要說對健康最有貢獻的,大概是在這段時間裡,我的體脂率從44%降到24%,大概再降個4%,就可以稍微讓飲食的熱量回升一點,去找穩定的平衡點了。雖然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至少從心肺耐力、協調性、力量等角度來說,我現在應該是有生以來狀況最好、最接近一個普通人的平均值的時候了。這對於一個早產出生不足兩千克、先天氣喘加心臟病、又因為自幼多病而被長輩無限制餵食到過重的人來說,已經是很值得感謝的狀態了。接著真的只要腳傷不要再復發,我就沒什麼好挑惕的了。

 

如果對於自己的身體,還要許什麼願望,大概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有體力打完一場拳擊比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