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出寫作、報告這種需要讓學生實作的題目,是很困難的。甚至可能比出考卷還困難。
很多人小時候,應該都遇過那種丟一個題目給你,就叫你交幾百幾千字的老師吧?
我們可以先從學生的角度來想,如果你是學生,遇到這種「只有一個題目」的情況,你會遇到什麼困難?
最常見的大概就是一片茫然:所以你到底要我寫什麼啊⋯⋯
我們再從老師的角度來想,如果你是老師,這種「只有一個題目」的情況,會讓你遭遇什麼困擾?
我猜大概就是,學生給出各種歪七扭八的作業,讓你無從評分、無從檢討、無從討論,完全不知道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吧。
綜合雙方的困擾,我們很容易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題目要越詳細越好!」
這聽起來很符合直覺,但很多人往往是反著操作的。這肇因於一個誤解:認為寫作、報告這種形式,就是要「自由發揮」。這絕對是錯誤的。事實上,一個好的教學活動,絕對要設定一個明確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讓師生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基礎資源、共同的評價標準,這樣我們才有共同的方向來評分、討論。
而如果在這樣的框架之下,學生還能發揮創意,那很棒,那才是「自由發揮」的部分。
假設我希望學生報告「某一傳統音樂的歷史脈絡」,那我就要講清楚:你一定要寫到「歷史脈絡」,而不是它的樂器特色、它的表演形式。如果你寫到後者,我就很難確定你有沒有學到「歷史」。反之亦然,如果我希望你學到「某一傳統音樂的樂器配置」,那我也要講清楚,以免你從上古時代的源流開始講起,浪費彼此精力。
因此,我常常向許多老師推薦條列式的作業說明。誰說作業說明一定要寫成一段文字呢?中文世界的壞習慣之一,就是「重文章」而「輕條列」,好像寫成清單就沒有氣質、沒有素養了。但是這種作業、報告說明,本來就應當越清晰越好。
附圖是我二月對一群高中生上小說創作課時,所開的課堂練習說明。當然,這並不能適用於所有形式的報告。但大家可以感覺一下,我是如何致力於「限縮學生作答範圍」和「提示可以引用的資源」——所有紅字部分,都是我們上課有講到的概念,我特別標示起來,就是為了引導學生直接使用剛剛學到的概念。
我這麼囉囉唆唆條列了一大堆,學生要寫的內容是多少呢?
大概250字上下。
對,他們只要寫250字,我就要框這麼一大堆以避免發散。寧可前期囉唆,也不要後期發散,因為一發散下去就沒辦法救了。
上述這些,是教學技術的問題(的一小部分),無關該位教師是否有某一科目的專業知識、更無關他人品如何。有技術沒技術,是一翻兩瞪眼的,就跟水電師傅能不能修好你家的線路一樣,毫無模糊空間。
寫作教學的「指示語」
2022/03/15 _時事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