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今年最後一項工作,也來聊一下學生的寫作能力。(我不用「作文」一詞,因為我覺得這種垃圾就應該被淘汰——一種寫得好寫得差都很難看的文類,毫無疑問是垃圾。)
這週四,我剛講評完清大小說課的十多篇小說。這些小說裡,有半數都有非常基礎的寫作錯誤:比如不會使用分號、連續好幾行的段落只有一個句點(而不知如何切分句子)、不會正確處理引號。(引號內到底何時要有標點、何時不用?引號外何時「不可以」接標點?)
而這些學生,七成以上來自中文系、九成是文組科系。如果依照很多人的標準,我大概也能出來感嘆一句:現在學生的寫作能力,是雪崩式下跌啊。
但沒有,我覺得他們寫得很不錯。我跟他們一樣在清大唸書的時候,曾有一年橫掃月涵文學獎,拿了三個獎項。而我覺得光是這個二十五人的班級,就有不只一人能擊敗當年的我;有好幾個人雖然「暫時無法」,稍加修改一下、磨練一點,要超過二十二歲就出第一本書的我,並非難事。
為什麼我會認為,一群標點符號都用不好的學生,比當時的我更有潛力?難道我當年的文字水準比他們還差?
當然不是。重點在於,寫作從來不是只看「某項能力」。也許我知道怎麼正確使用引號和分號,但我沒有他們融合不同媒材的視野。也許我知道怎麼操作「意識流」、「後設」等文學手法,但我不像他們能夠不帶成見地,同時學習純文學和通俗小說。更重要的是,當年的我被灌輸了種種錯誤的文學想像——寫作不可以帶有政治意圖,否則就是「理念先行」;小說不應該太戲劇化,否則就會流於俗濫……而他們沒有。
或者,就算他們有,走過彎路的我,現在可以在講台上告訴他們:不用想那麼多,寫就對了。
我從來都不買單「寫作能力一代不如一代」的講法,因為這些講法往往都是把「某項能力的低落」,推論成「這麼基礎都不會,程度一定很差」。但寫作從來就不是爬階梯,有的人就是可以文字亂七八糟,卻設計出很棒的推理小說謎團;也有人根本不會講故事,文字卻能流利幻美。
而作為教師,我們的能力應是「綜合評估」,我們的工作是「給出診斷」。我們要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告訴學生:你的某項能力很不錯,請保持;你的某項能力不太行,要記得加強;整體來說,你適合往什麼方向發展,可以多參考哪些文章。
就算某個學生真的樣樣都不如人,教師也應該要一眼看出輕重緩急,讓他從可以明顯進步之處改起。
此外,身為常常站在講台上的人,我很在乎「公平」。
什麼叫公平?就是在我們責怪學生之前,要先問自己是不是已經付出了足夠的努力。當我們覺得「學生怎麼可以不會OOXX」的時候,要先反問自己及同行:我們有好好教過OOXX嗎?
許多批評學生寫作程度的人,往往都能指劃江山,講出種種缺點。比如文字不流暢啦,詞不達意啦,缺乏邏輯啦,沒有生活經驗啦……
這時候我就會想問:
好啊,那你告訴我,怎樣寫才是「文字流暢」?怎麼做?
怎樣寫詞才能達意?具體的訓練方案是什麼?
怎樣才能讓文章有邏輯?要從何改起?你能不能有邏輯地說明學生哪裡沒邏輯?
生活經驗不夠,要怎麼解決?多製造活動體驗,還是引導學生從既有的經驗裡提煉內容?
身為教師,如果你只能指出缺點,卻沒辦法給出解決方案,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而我必須說,大多數現場教師往往都沒辦法給出解決方案,因為他們在師培階段也沒學會「真正的寫作方法」,自然沒辦法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再往上追溯,難道「老師的老師」,師範體系的大學教授們就很會寫嗎?論文也許行吧,其他就很看造化了。再根本一點說,我們的課綱裡面有好好設定寫作的各項能力指標嗎?當然也沒有。
這就好像你要教我做菜,卻只告訴我「好湯就是要湯頭鮮美」。我當然知道要鮮美啊,問題是怎麼做?是要用蔬果熬湯呢,還是要用大骨去熬呢?熬多久呢?這樣熬的原理是什麼?沒能講到這一步,通通都是不負責任的批評。
就拿我前面舉例的「不會用引號」的案例來說吧,我的說明至少就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先確認引號裡面的內容,性質屬於「句子」還是「詞彙」。
2.如果是「句子」,則結尾必須有標點;如果是「詞彙」,則結尾不可有標點。
3.如果是「句子」,前面要連接一主詞(比如「某某說」)時,必須有冒號。
……
我現在這樣隨便列列,你可能覺得都是普通的常識。但這其實牽涉到教師是否真的理解文法、原理、文字的效果,要能把這一切講得清楚而有體系,是很硬的「基本功」,是在大學裡面開課都不為過的程度。
但事實上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想大家當學生的體驗都很明白了。
所以,抱怨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多差,意義不大。就算學生寫作能力真的差,那教師的寫作能力以及「教寫作的能力」又難道好到哪裡去了?師培體系的教授、最源頭的課綱編寫者、教科書的編纂者們,又有幾多人真的「懂寫作」——哪怕是最不需要天份的「說明、摘要、說理、證明」?
更別說是文學寫作能力。只要中學國文一日不刪除「修辭」這種垃圾,學生的文學程度再爛也都是合理的。
也許有人會說:可是我真的覺得現在的學生特別差啊!以前就沒有這麼差。
退一萬步,我假設這個觀察是正確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不能把責任,從教師端轉嫁到學生端。
在教育體系根本就沒有提供正確內容的前提下,學生自己因為課外閱讀、生活經驗或什麼其他的管道學會了、矇對了,那也只是運氣好。你沒有教的東西,就沒道理要求學生自己會,這是很基本的常識。如果以前的學生都可以「不教而會」,那代表有其他機制長年「外包」了教育體系的工作;現在的學生無法做到,只是那種外包機制消失了。這根本不應該當作「學生的退步」,從頭到尾都應該是「教育體系的恥辱」,你沒做好你的工作,還好意思怪別人?
綜上所述,我對於定期就要發作一下的「學生寫作能力越來越差」之說法,始終都缺乏敬意。很多人之所以能罵學生,不是真的比學生厲害,只是剛好比較早出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