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蘋中信】重回大眾視野的台灣美術史

2021/05/04 _時事雜談
    「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台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上面這段話,出自於台灣雕塑家黃土水1922年所寫的〈出生於台灣〉。在這篇文章裡,他思考藝術與文化的關係,指出藝術雖有「普世性」(無國境之別),但作為藝術家本身,其創作之情思,仍與所出身的地方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是一種主動而纏綿的情感,是「雖然藝術無國界,但我選擇降落於此」的執著。

    就在黃土水寫下這段話的一百年左右,台灣正以他的名作《少女像》為象徵,迎來了一波台灣美術展的盛世。先是去年十月,北師美術館開展的「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環饒著黃土水等47名日治時期的藝術家,展出了74件令人驚艷的作品,轟動了台北的文化圈。接著,「台府展現存作品特展」也在去年十一月底的台中國美館開展,展出36名日治時期藝術家的83件作品,與台北「不朽的青春」時代重疊,卻各有擅場、相互輝映。

    接下來,就是今年三月開展、此刻仍在台中國美館展出的「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了。「海外存珍」是三個展當中規模最大的,共展出195位藝術家。除了日治時期的名家之外,更延續到戰後乃至於1990年代。這批作品來自於漢藥大廠「順天堂」創辦人許鴻源博士的收藏,許博士當年在美國大量購藏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便有「為了台灣而收藏」的宏願,希望這些作品有朝一日能夠重返國人面前,不會因為政府的打壓輕視而散佚。直到2017年,終於在時任文化部長鄭麗君的努力、以及現任文化部長李永得的接續下,讓這批作品回歸本土。

    這三個展覽連續出擊,連點成線,呈現出台灣美術的壯盛軍容。我並非美術史的專家,許多名家諸如陳澄波、林玉山、郭雪湖、陳進等,我都僅聞其名,不確切了解他們的作品。但在過去半年內,因為此起彼落的三個展覽,我也隨之惡補了過去百年的精彩筆觸。黃土水在百年前就寫下了〈出生於台灣〉的藝術家心懷,這百年來的台灣美術作品,卻因為政治的壓抑而難以被大眾所認識,只能委身於歷史的暗角,實在是令人感嘆的弔詭。

    而這數百位藝術家的作品,終於在2020年底開始,堂堂亮亮重回大眾視野。我相信任何領域的創作者,都能看到他們的熱情、技藝、執著與野心,從中汲取我們自己面對下個時代的能量。青春已然不朽,現存的都將被呵護,海外的也回家了,台灣文化或許還有種種難關要克服,但卻也來到歷史上罕見的豐盛年代。這一切或將埋落下一輪太平盛世的種子,啟發更年輕一代「出生於台灣」的創作者。他們也永遠不必再隱蔽自己的身份與情思,可以立在自己的土地上,創作沒有國境能夠限制的作品了。

(刊載於《蘋果日報》「蘋中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