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是謝宜安指定要去看貞節牌坊。這是她碩士論文會涉及的主題之一,而金門又有著名的「三大牌坊」:邱良功母節孝坊、一門三節坊和欽旌節孝坊。我雖然看不懂牌坊,但我喜歡看各處的對聯,當然也就開心跟著跑。沒想到,我在第一站「欽旌節孝坊」就被震撼了。「欽旌節孝坊」是三大牌坊裡面最不起眼的,如果沒有刻意去找,絕對是會直接略過的地方。
但是這一塊牌坊上,竟然就有三位進士所題的對聯!!!
進士耶!是在台灣只要出一個,那個地方就會記很久、甚至把他所建立的古厝當成重要古蹟的等級,這裡隨便就有三個!
更引起我興趣的是,這三位進士當中,竟然還有一位我認識的名字:蔡廷蘭。蔡廷蘭怎麼會出現在這裡?我粗淺唸過的台灣古典文學史裡,蔡廷蘭一直都被稱呼為「開澎進士」,他是澎湖的第一位考到這個等級的文人。除此之外,他還因為意外漂流到越南,而曾經寫下《海南雜著》,這可能是台灣最早的、關於國外旅行的文章之一了,堪稱當今旅行部落格的祖師爺。我之前還做過影片介紹他,但我完全沒發現,他原來祖籍是在金門瓊林。並且,從他會在這塊牌坊上題字來看,他與金門的人際脈絡顯然是保持連結的。
接下來幾天,我們陸陸續續把三座牌坊都走完。我們有了新的看點:去數算在牌坊上面題字的,到底都是什麼等級的人?每一座牌坊上,都有正面、反面各兩個,合計四個對聯「席位」。這些對聯的內容,自然是在歌頌「節婦」如何辛苦、純潔與偉大。而這十二個席位當中,不但有超過半數的落款頭銜是進士,甚至更有尚書、侍郎這種等級的中央官員。並且,更驚人的是,這些閃亮亮的名字,有許多一查下去,竟然還是金門當地人。
而如同我在「欽旌節孝坊」發現蔡廷蘭,我在「邱良功母節孝」也發現了另一個熟悉的名字:平定林爽文事件、最後官拜提督、是清領時期台灣出身之最高階武將王得祿! 一查之下才發現,邱良功是金門出身的提督,他與台灣來的提督王得祿,曾經一起殲滅台灣傳奇海盜蔡牽。這樣說來,王得祿會在邱良功之母的節孝坊上題字,好像也完全可以想像了。
所有世界線突然都接起來了!
於是,我們這趟金門旅行,意外開啟了「進士在哪裡」的支線。為什麼人口只有台灣幾分之一的金門,會有這麼深厚的政治及文化能量?
這條支線的必去之處,當然就是瓊林的蔡氏祠堂了。瓊林這個地方很誇張,而瓊林的蔡氏更是堪稱離譜。「瓊林」這個地名,就是因為明代出了太多有功名的讀書人,而由皇帝賜名的。而蔡家有多離譜,從他們正殿裡的一組對聯就能看出來了:
相宅瓊林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祖德千年不朽
敷公帝闕為伯為卿為皋為憲孫謀百世長光
翻成白話大概是:我們家從宋代到清代,一路都有顯赫功名。「伯、卿、皋、憲」都有具體指稱,分別是雲南左布政史蔡守愚、光祿寺少卿蔡獻臣、浙江按察使蔡貴易、禮科給事中蔡國光。
但這四人,並不是蔡家功名的全部。事實上,我們一進入蔡氏祠堂,最傻眼的就是滿滿滿滿的「進士」、「文魁」和「副魁」匾額。這些匾額並不是自己寫寫的,而是真的要考上之後,才會由高級官員頒贈。蔡氏祠堂收藏了多少匾額呢?一共有六塊進士、七塊舉人(文魁)、兩塊候補舉人(副魁)……
是說,在台灣大多數地區,只要某家族出了一個進士,就可以風光幾百年,古厝也往往有「進士第」之類的封號。不,別說一個進士了,就是一個舉人,也不是沒有「舉人宅」之類的古蹟。
然後你們一家人把十幾塊匾都收在一間祠堂裡是什麼意思???
是沒讀過〈范進中舉〉嗎?人家中一次舉就爽到昏迷,依照蔡家的頻率,豈不是要直接昏迷一輩子???
喔對了,祠堂內還有兩塊武職相關的匾額,一位是中華民國少將,一位是清代的「揚威將軍」,不是只有文職而已。在武將方面,瓊林蔡家出了一位蔡攀龍,曾經擔任福建水路、陸路提督,並且因為戰功,而有畫像收錄在北京的紫光閣功臣像之中。
並且,還有文武全才的。他們家的其中一位進士蔡復一,曾經創下十八歲秀才、十九歲舉人、二十歲進士的噁心紀錄。而蔡復一後來主要的表現,卻是在軍事方面。他帶兵平定苗亂,最高曾經總督五省軍務,並且在死後被追贈兵部尚書。
這還沒完。金門人可能進士太多,覺得這個遊戲有點太簡單,所以開始追求一些莫名奇妙的成就。大概就像現代人遊戲破關之後,開始追求白金獎盃差不多意思。
前天晚上,我們去了金城鎮上的「浯江書院」,這是當年金門官辦的最高學府。現在的「浯江書院」已是古蹟,雖然不像「總兵署」那樣有著現代化的展覽,但卻是以渾厚取勝:走進講堂,左右兩側牆壁,都用木片寫上了成排的人名——右側是金門出身的進士(抱歉,舉人以下可能太多,已經不想列了),以及參將(提督、總兵……)以上的武將;左側則是比較現代的「榜單」——金門出身,已獲取博士學位者。
於是我就跟小學生一樣開始數數。如果我沒數錯,金門出身的進士共有44人,參將以上的武將50人。
如果有人想知道的話:台灣出身的進士總共只有33人,但人口比例、土地面積完全不能比。
金門唯一的「優勢」就是極早納入中國版圖。他們從唐代就有舉人,宋代就有進士。相比之下,之前提到的「開澎進士」蔡廷蘭,以及台灣第一位進士、有「開台黃甲」之稱的鄭用錫,都已經是清代中期了。順帶一提,如果你跟我是差不多年代讀高中的,可能還在國文課本讀過〈勸和論〉,作者就是鄭用錫。
而我想你不會太意外:鄭用錫跟蔡廷蘭一樣,同樣都是金門人。他們就列在那44位進士名單的倒數幾位。
既然人數已經沒什麼好追求了,金門人接下來挑戰的遊戲成就是什麼呢?看看「浯江書院」內的牌匾就知道了。書院的牌匾和蔡氏祠堂不同,不會有簡單直接的「進士」字樣,而是一些更華麗的語句,比如「八鯉渡江」或「五桂聯芳」之類的。我看到數字的瞬間,馬上就覺得毛毛的,該不會……
嘿對,那是金門人創下的紀錄。
「八鯉渡江」,就是某一年,金門同時考上八個舉人。
「五桂聯芳」,就是某一年,金門同時考上五個進士。
至於什麼父子都考上進士的、考到很前面名次的,那就不在話下,也是一列一整排。
都給你們玩就好啦!
當然,因為我既是外地人也是外行人,所以這一切很可能只是我大驚小怪。不過,見識短淺有見識短淺的快樂,至少我就在這趟旅途裡,每天都歡喜讚歎,十分愉快。而在這個短短的旅途裡,我也突然有種不知正不正確的感覺:相較於台灣,金門似乎有著「頗能在體制內力爭上游」的文化性格?與金門一整排耀眼的文武成就相比,它歷史上似乎就很少有什麼對抗官府的民變——不像台灣,民變是一抓一大把。金門人的軍功,往往是幫著官府剿匪(比如邱良功平定台灣海盜蔡牽);台灣人的軍功,則有很大部分先是台灣自己有了民變,另一批台灣人再出來剿匪(比如王得祿平定林爽文事變)。不知道這個很粗略的猜想,是不是有可以深究下去的空間?
(註:這是邱良功墓園裡面的石像,是我見過最可愛的墓園了。)
於是我跟長安很快決定了:下次再來金門,我們要去更多家祠堂、順便把一些古人的墓道都走一輪。如果有興趣跟我們類似的朋友,以上「進士在哪裡」的玩法供你參考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