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比賽的陷阱題
明治製菓喫茶店的樓上,近大道的窗前占了座位的他,剛注文了後,突然遠遠地雜在都都地叫的嘈雜裡,嘹亮的軍艦行進曲接近來。假裝軍艦的自動車,約莫有十幾隻由公園方面驀進來。
上面這段文字,來自1930年代台灣作家王詩琅的代表作〈沒落〉。王詩琅寫出這篇作品時,台灣的「新舊文學論戰」已經落幕超過十年,也早有許多作家開始創作現代小說。我個人認為,除了新文學的宗師賴和之外,這段期間寫得最好的,就是王詩琅和另一位我們晚點會提及的朱點人了。不過,我引述這段文字,不是要誇讚〈沒落〉寫得多好。這不到一百字的段落,是看不出小說家謀篇佈局之功力的。我想問的是一個看似有點笨的問題:
「如果你要朗讀這段文字,應該使用什麼語言?」
我猜,身為2023年的台灣讀者,大多數人應該都會直覺地用華語來讀吧?然而如果你真的用華語讀出聲音,一定會立刻發現這段文字卡卡的,甚至可能還會懷疑我的眼光:王詩琅的代表作,就這樣?代表作的文字這麼不通順的嗎?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
那時的我並不知道,若要精確朗誦這段文字,你至少得會三種語言。首先,比例最高的確實是華語,我們大概可以用華語讀出七、八成的字句。其次,你得會一點日語,包含「明治製菓喫茶店」、「注文」、「自動車」等詞彙,都是直接以日文漢字表記的外來語。這些詞彙,在小說創作的1930年代,都是新潮到沒有既定詞語可以表達,只能借用日文外來語的東西。最後,也是我們這篇文章要討論的主題:你必須會一點台語,才能理解「了後」這樣的詞彙,以及「接近來」這樣的語法。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簡單但常被忽略的事實:在「新文學運動」初啟的十多年間,台灣最主流
建立免費帳戶或
登入以繼續閱讀
登入以繼續閱讀
或
繼續使用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