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CH3.這不是一場論戰,而是一場併吞戰:糞寫實主義論戰

2023/04/24 _文學評論

1943,「都是無意義的」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而就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根據楊雲萍的說法,賴和那天精神很好,他們談了很多關於詩的話題,談了《民俗台灣》上面有趣的文章,還談了魯迅跟連雅堂。本來楊雲萍很擔心他的病況,談著談著竟然也忘了他是個病人。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

 

「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這可不是賴和平常的樣子。大家認識的賴和,都是熱情、勇敢、為了理想一往無前的。在賴和的病房裡,楊雲萍聽到這句話,心裡也不可能毫無感觸吧。楊雲萍只能忍住眼淚,急忙地安慰他:「不會的,三、五十年後,人們一定會想起我們的。」

 

事實上,不管是楊雲萍或賴和本人都心知肚明,這是一句軟弱、沒有任何道理的安慰。因為對台灣作家來說,日子是越來越難熬了。日本殖民政府於1937年終結了「漢文新文學」的發表版面,並於同一年全面進攻中國。接下來的幾年,日本的這場「聖戰」席捲全亞洲;直到賴和逝世的1943年,都看不出任何終戰的希望——不管是戰勝還是戰敗。而在越來越緊繃的局面下,日本殖民者要求每一個領域都要為戰爭「協力」,就連看似最沒有「戰力」的作家也無法例外。官員的發言、報紙上的評論,一再催促著作家成為「筆部隊」,以自己的文字激勵所有人參戰。殖民地台灣的言論管制,已經從「你不可以寫什麼」轉向「你必須寫戰爭」了。

 

於是,「戰爭」同時成為了殖民政府控制作家的手段與目的。擺在台灣作家眼前的1943年,是一個醒不過來的漫長惡夢。

 

台灣人離「建立自己的文學」這個夢想越來越遠了。賴和陳痛的斷言看來不無道理:過去二十多年的奮鬥,似乎將在戰鼓聲中煙消雲散。

 

「日文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