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中信】一座還沒準備好的博物館
2021/04/14 _時事雜談
如果讓你進到一座歷史悠久、建築形式特殊、佔地廣大到曾經容納數百人的古蹟裡,你會以什麼步調來參觀?這是我前陣子參觀嘉義「獄政博物館」時,不斷在心裡迴繞的問題。我猜,這是目前經營管理這座古蹟的法務部矯正署,從來沒有自問過的一個問題。
「獄政博物館」的前身即為「嘉義舊監獄」,是在日治時期的1922年就啟用的監獄,今年正好是第一百年。這座監獄到1990年代都還有關押犯人,直到2011年才被公告為國定古蹟。它是現在極少數還完整留存的「賓州式」監獄,建築形式非常有特色。若從空中鳥瞰,會發現三條關押犯人的房舍是呈放射狀排列,最終以半圓形匯聚在中央,能以很少的人力監控很大的範圍,簡直是邊沁「全景敞視」的案例(差別是嘉義舊監獄只有半圓)。而在每一條房舍上方還設有「空中走廊」,獄警能夠像是「在籠子上方走動」那樣監視每一間的犯人。
然而,若是你實際參觀獄政博物館,卻很難有足夠的餘裕去反思這一切設計背後殘酷的智慧。我在沒有查資料的情況下,一進到博物館就受到震撼教育:該館不接受散客,所有參觀者必須在門口等待,直到兩位導覽員分別帶隊,才能入館。整個參觀過程,我們都必須追隨導覽員的指引,聽從口令出發、停留,不能任意落隊。
不得不說,這個設計糟透了,即使在導覽員的解說內容尚稱豐富的情況下,還是糟透了。這座監獄佔地廣大,建築細節非常豐富;中間也有若干展區,陳列的說明展板和相關文物。這些內容越紮實,導覽員的時間分配就越顯糟糕:為了不要讓任何人落隊,我們全程都在趕路,所有展板、文物都沒有辦法停留下來看。
這樣的節奏,透露出極不友善的參觀氛圍。一旦你的腳步慢下來,導覽員就會開始催促乃至喝斥,並且以「監獄內很危險」來要脅。問題是,如果建物還有危險,為何會開放成博物館讓人參觀呢?而如果它已經有條件成為文化古蹟,那又為何不讓人停下來細看?該館的矛盾還不止於此。在我們參觀的同時,館內也在舉辦攝影比賽——不能停留,如何攝影?可以的,你只要跟警衛說「我是來攝影的」,上述規矩就通通不必遵守,只要冒一點被導覽員喝斥的風險就好了。
——所以這時候,監獄又不危險了?莫非攝影機有本監獄專屬的趨吉避凶功能?
光從這樣的參觀流程,就可以看出獄政博物館完全沒有搞清楚自己正在經營一座博物館或古蹟。它不是以「讓參觀者了解本館」為宗旨來設計的(更不要說是「讓參觀者愛上本館」),而是從上而下的、威權管理思維:館方設定了一趟參觀是五十分鐘完成,那就是五十分鐘,而無視該館本身有遠遠超過於此的參觀價值。
不幸中的大幸是,獄政博物館的「硬體」狀況很不錯,無論修復或保留,都留存了足夠的歷史厚度和文化魅力。然而,主事者若還是以「獄警」的姿態來訓練導覽員,而將參觀者視為混亂因子來「管束」,那耗費數億經費整修起來的苦心,恐怕都將在這些糟糕的「軟體」設計下付諸流水。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意見而已。法務部矯正署若有興趣,可以搜尋google上面的地標評價——各位一望便知,絕大多數參觀過獄政博物館的人,都是帶著滿滿的負面印象而歸。
修好一座優質古蹟,建立一座博物館,然後用劣質的展示設計,讓每個人進來之後更討厭你。這麼豪奢的公帑花費之法,恐怕是舉世少有的吧。
(刊載於《蘋果日報》「蘋中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