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CH9.終於論劍,在學院的光明頂:後殖民論戰

2023/06/18 _文學評論

「台灣文學」進入學院議程

 

有件台文學界廣為流傳的小故事是這樣的:1970年代,一位日本研究生岡崎郁子來到台大中文所留學。在所上,她認識一位講授「日本漢學史」,對日本文學有深刻理解的教授。一問之下,才發現他是日治時期的耆老黃得時。黃得時曾在本書第三章出場過。岡崎郁子因而對台灣文學產生了興趣,於是希望以此為題,由黃得時指導寫成碩士論文。不料,當岡崎郁子把題目報到台大中文系系主任那裡時,這位系主任反問了一句:

 

「台灣文學?台灣哪有文學?」

 

這個故事,頗可以反映整個戒嚴時代,學術界對「台灣文學」的認知——那就是沒有認知。在1990年代,「台灣文學系、台灣文學所」陸續創立以前,台灣主要的文學研究機構就只有「中文系」與「外文系」兩大類。外文系以英美文學研究為主軸,中文系則符應官方意識形態,兩者都對台灣文學的研究興趣不大。真要說起來,外文系可能還跟台灣文壇更親近一些:至少「現代主義」陣營的許多小說家,都是台大外文系培養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文壇大多數的作家都不是中文系出身的,只有圈外人才會誤以為「想當作家就要去讀中文系」。

 

學院是否研究台灣文學,是一件重要的事嗎?還真的滿重要的。一般人想像的文壇,大致由以下成員組成:作家負責創作,編輯負責出版,評論家提出主張與褒貶,讀者則是最終端的消費者。這個圖像看似自給自足,卻少了文學人非常重視的一塊:誰來決定哪些作品能夠傳諸後世,影響力超過人類壽命極限呢?那就是「學者」,以及學者們所組成的「學院」。

 

但麻煩的是,文學科系有一套獨特的遊戲規則。文學學者和其他科系不太一樣的是,一般科系追求客觀知識,凡存在就值得研究。昆蟲學家不會因為一種蜘蛛長得很醜就認為它沒有研究價值,物理學家也不會因為核子反應曾殺傷千萬人就拒絕研究核能。但是,文學科系卻是一個「從價值判斷開始、也終於價值判斷」的地方。學者們會先決定「什麼是值得研究的文學作品」,這是第一道價值判斷。接著,在諸多值得研究的文學作品裡,他們會從多個面向評判高下,包含時代性、議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