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中信】「策進」不能傷了「文化內容」
2021/03/24 _時事雜談
日前,現隸屬於文策院底下的「CCC創作集編輯部」傳出裁撤的消息,引起台灣漫畫圈關注。這個從2009年開始,培育了大批漫畫家、並且現今仍與上百名漫畫家合作的平台,可以說是台灣漫畫內容最重要的「孵育器」。尤為它始終有官方學術、文化單位的支持,因此較能不顧忌市場因素,大膽實驗十年前尚未成熟的本土人文題材。它在此刻的蓬勃,也證明了當年的遠見完全正確。然而,文策院對於「CCC創作集編輯部」的存在,似乎有種微妙的扞格感。
在立委賴品妤、王婉諭的質詢下,文化部長李永得和文策院院長丁曉菁都作出了「已簽約作品會連載完畢」、「編輯部裁撤是誤傳」的承諾。他們表示,之所以會有此「誤傳」,是因為CCC創作集之前使用的是前瞻計畫的預算,而該計畫到今年四月到期,因此現在必須「轉軌」,用其他預算來源來支應。在3月22日,丁曉菁也召開了與漫畫家溝通的諮詢會議,在會中承認這是文策院在預算處理上的疏失,許多作業本當在去年完成;她也提出「轉軌」的種種細節。
然而,不管是質詢時的承諾,還是此次諮詢會議,我認為文策院都並未解除漫畫家們的疑惑與焦慮。丁曉菁的說明總是與漫畫家的需求無法「對接」。丁曉菁花了大量時間,說明文策院往後在「媒合」、「對接產業」的願景,然而始終無法對兩項最核心、漫畫家反覆提及之訴求承諾:
一、文化部和文策院承諾「已簽約作品會連載完畢」是不夠的。因為大多數漫畫家都是先跟編輯商討世界觀,將整個IP開發到可以進行的程度,才會簽約。而很多單元劇型態的作品,更是一單元一簽。漫畫家和原編輯團隊可能已經討論了10集的規劃,但目前只簽約到第2集或第3集。如此一來,文化部與文策院並未消除「腰斬」的可能性。文化部和文策院應該承諾的,是「所有已開發作品都會繼續進行,不會因為預算轉軌之因素而腰斬」。
二、文化部與文策院宣稱沒有要裁撤編輯部,但「轉軌」的方式,是將原編輯部八人重新議約,拆散到各個單位任職,然後依各自的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陪伴」漫畫家。這聽在漫畫家耳中,就是「名字叫轉軌,但事實上還是裁撤」。這個編輯部還是就地消失了,並且編輯很可能還要負擔其他業務——這在原有8名編輯就負責了上百名漫畫家的情況下,簡直天方夜譚。我能明白,這在預算擬定的「疏失」之下,或許是一個權宜的過渡階段,因為不同的預算不能隨意流用。然而,就算2020年沒有編好2021年的預算,難道2021年不能好好重整2022年的預算,做出「明年我們會重新集結編輯部」的承諾?
但對於此二訴求,丁曉菁在說明會上始終語帶保留,「有條件」地承諾。甚至在她不斷強調新的媒合願景時,我隱然感到:其實問題並不只是預算,而是丁曉菁院長對CCC本來就有其他想法,要趁此「改造」CCC。當她說出漫畫家應該因應市場上的“buyer”去構思作品時,這其實已經侵蝕了CCC原有的精神。
當然,主事者對旗下的內容平台有不同的方針,這是非常正常的事。然而在這種因為文策院自己的失誤,而出現的「轉軌」十分大談改造,實在不能不給人一種趁火打劫之感。漫畫家要的,是兩個基本且合理的承諾,也就是「繼續開發原創性作品、留住成熟的編輯團隊」,沒有這兩件事為基礎,談後面的媒合、對接都是空洞的。CCC過去十多年的成就,可不是任何「buyer」能達成的。
這不只是漫畫圈的事,所有創作者都在看文化部跟文策院打算怎麼處理。如果文策院真的覺得CCC與該單位的屬性有所扞格——丁院長不斷強調她很關心這個平台,然而她提出的方向卻都指向「扞格」,故我有此假設——,那或許也不必勉強送作堆,應由文化部出面協調到他處營運。
信任的累積很慢,摧毀卻很快。文化部與文策院必須三思:從鄭麗君時代好不容易在創作者間建立的信任,難道要在此毀於一旦?失去了創作者,也就沒有「文化內容」的源頭,這時候也就無所謂「策進」了吧。
(刊載於《蘋果日報》「蘋中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