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CH10.文學史,文學人的終極邊疆:雙陳論戰

2023/06/23 _文學評論

民族‧國家的「文化英雄榜」

 

在我大學將要畢業,決定就讀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那一段時間,幾乎每一個師長都問過我:「為什麼?為什麼要去讀一個『政治產物』?」他們的言下之意是:「台灣文學」本沒有「獨立」的資格,若非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之故,根本就應該「留在」中文系所裡。

 

當時的我,並不能好好回答這個問題,只是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憤懣。時至今日,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師長們說對也說錯了。「台灣文學」是不是政治產物呢?當然是。然而,這能夠否定台灣文學獨立成系的資格嗎?完全不行。因為,不管是「美國文學」、「日本文學」、「波蘭文學」甚或「中國文學」,通通都是政治的產物。但凡你看到「文學」前頭綴加了國名,都是因應現代民族國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套說法,這不是台灣的專利,而是舉世皆然。以此來指責台灣文學,正凸顯了論者對現代的文學學術體制、及其背後的政治需求有多麼無知。

 

從常識上推想就很清楚:世界上不管是哪一族群的文學,都是先於現代民族國家而存在的。因此,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家、作品,在它們面世的時候,本來就不具有當代意義的「國籍」,他們心中也並沒有抱持著跟我們相同的認同在寫作。就以「中國文學」為例,當我們說李白和蘇東坡都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作家時,他們兩人在政治上的認同對象顯然就不是同一個國,更不是2023年的今天我們理解的「中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中華民國。更有甚者,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前拉,考慮屈原之類的案例,他恐怕根本也不認同「中原正統」的那個國家;他可是楚國人呢。 


在台灣文學的領域裡,狀況也是一樣的。1920年代以降的台灣新文學裡,雖然有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在為「台灣」寫作,但他們心目中的「台灣」可能更近於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國名。他們當然更不可能預料到有一天台灣本土運動會揚升,並且會開始有人倡議獨立、建構「台灣國」。再往前推到清代文人如郁永河、林占梅等人,他們在政治上更不可能是帶有台灣認同的。 


文學先於國家,故我們現在看到的「某國文學」,都必然是事後追認的產物。而既是追認,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