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中信】國寫本人也需要一座新冰箱
2021/01/26 _時事雜談
上週末,大學學測的國文寫作測驗,出了一題「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引起正反議論,也引起大量網友天馬行空的試寫。雖然媒體上也有一些對此題的批評,但較具專業的人士多半認為這題出得還不錯——其實光從「新冰箱」引發的試寫熱潮就知道,這次的題目起碼能夠做到「人人有話說」,水準已不可能太差。
不過,我說「新冰箱」這題不算太差,是以國寫考科中的「情意題」為前提去說的。在現行國寫科的架構下,大致分為兩大題:第一大題是偏重分析、論述,本質上近似於申論題的「知性題」;第二大題則是偏重文學想像、情感表達的「情意題」。通常引起大眾關注的,幾乎都是第二大題,因為它的出題方法很像傳統的「作文」,大眾比較容易帶入自己的經驗。
如果國寫裡面必須出一題「情意」,我覺得「新冰箱」和去年的「開店」都很不錯。但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考學生的「情意」嗎?考「情意」是什麼意思?難不成我們是要說,我們想測驗學生「是否擁有某種情意」,如果有就給分,如果沒有就拿不到分數嗎?這聽起來很荒謬,然而過去半世紀以來,台灣的作文考題確實常常幹這種事——比如在戒嚴時代,要求人人以「反共大陸、解救大陸同胞」結尾,本質上就是一種「愛國」的「情意」;或者到現在餘毒都未消散的「正向」風,要求學生在作文裡只能寫「正面」的「情意」,不承認青少年的憂鬱或糾結。
以一種「情意」為測驗標準,不管那種情意是什麼,本質上是一樣荒謬的,都屬於一種思想審查。雖然教育確實會希望涵化學生的精神,但卻不宜以分數論定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認為國寫的「情意題」應該要再一次大幅度調整,將出題方向改為「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某些文學手法」。考學生能不能在考場上運用「文學手法」,而不管他們所寫的是什麼樣的「情意」,才能既讓標準齊一、又能測驗到有意義的技術。
就以此次的「新冰箱」來說,目前的考題是完全開放學生自由發揮,並且強調放進冰箱的東西「虛實皆可」。這與其說是開放,不如說是散漫。而且因為開放自由發揮,前文所引之柯裕棻、黃麗群,就變得不知所謂,有沒有讀都能作答。仔細觀察原引範文,柯、黃兩位作家都將「冰箱」的實體存在,引申為存放某種抽象概念的場所;因此,如果考題刪去「虛實皆可」的設定,要求學生「模仿範文以實寫虛之手法」,就可以讓範文有意義、請具體考驗學生的文學閱讀、寫作能力。
當然,如果要這樣考試,很可能會牽動教學現場的課程設計。教學現場可能必須大幅減少「補充資料」等記憶性的材料,而要將時數投資在學生閱讀寫作之「技能」的嫻熟訓練上。這樣的轉變,相信是符合108課綱精神的。既然大考中心連續兩年以「開店」、「冰箱」這樣相對進步的題目,證明了自身改變的決心,或許也可以開始考慮改革「情意題」,讓傳統上「以情意為測驗標準」的、思想審查式的作文徹底消失吧!需要想像一座新冰箱的不只是學生,也是「國寫」這個科目本人啊。
(刊載於《蘋果日報》「蘋中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