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蘋中信】台語文學的再突破

2020/12/02 _時事雜談


    今年的十二月,《聯合文學》與《文訊》兩份文學雜誌,分別推出了回顧文壇現狀的,評選「此刻的一線作家精選」性質之專題。《聯合文學》雜誌做了「二十位最受期待的青壯世代華文小說家」專題,其中選了十名台灣青壯小說家;《文訊》雜誌則有「21世紀上升星座」專題,評選出2000年後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小說、新詩各20本。

    若以「台灣」、「小說」為觀察焦點,兩份雜誌的名單有重疊、有差異,但大致上都頗有參考性,很能讓想理解台灣小說創作現況的讀者按圖索驥,掌握最新的台灣文學動態。不過,我個人最驚豔的,是《文訊》雜誌選入了胡長松的《復活的人》。

    胡長松《復活的人》是一本頗富宗教救贖意味的長篇小說,更特出的一點是:它是台灣罕見的,以台語文寫就的長篇小說。台語文學在台灣向來弱勢,創作社群不大,而且以篇幅短小的新詩為主。小說本來就少了,遑論難度更高的長篇小說。這樣的困蹇,與主流文壇長期忽視台語文學,甚至隱然帶有的歧視心態有關。許多文壇中人仍對以台語寫成的作品視而不見,這也使台語文學更加被低估,形成頑強的、惡劣的循環。

    然而,在2020年,台語文學卻有兩件值得注意的突破。先是在今年年初,前衛出版社翻譯了「台語版」《小王子》,一時轟動書市,屢屢衝上文學書排行榜,是台語文學作品罕見的佳績。接下來,就是胡長松《復活的人》之獲選了。如果台語版《小王子》展現了台語出版品在台灣的書市仍有可為,值得一拼;胡長松《復活的人》則是展現了台語文學作品能在主流文壇攻城掠地,與華語霸權下的文壇名家並肩齊步。事實上,2015年《復活的人》出版時,《聯合文學》也曾罕見地推出此書的書評,顯見它本來就受到文壇的關注,不是《文訊》的「一家之言」而已。某種意義上,胡長松《復活的人》之獲選,可能還比台語版《小王子》更可貴一些——《復活的人》畢竟是台灣作家自己的創作,而沒有外國暢銷作品的光環助推。

    不過,雖然我對胡長松《復活的人》入選感到驚艷,但我還是有一點小小的不同意見——如果讓我來選一本二十世紀以後的台語文學代表作,我會更傾向選胡長松出版於2005年的短篇小說集《槍聲》。這本小說集以高雄的二二八事件為主軸,是我認為台語文學作品當中,最被低估的一篇。其中〈槍聲〉、〈金鋪血案〉、〈死亡證明〉的篇章之精巧,文學設想之深沉,都是早該名列各大選集、載入台灣文學史的力作,可惜還是因為以台語文寫作而長期被低估。

    無論如何,2020年台語文學出版品的兩件突破,終究還是讓我們看到,在台語文學運動長年艱困的努力下,開始逐漸嶄露頭角了。向陽在《文訊》雜誌為這份專題所寫的總評提到這份名單的「兩個遺憾」,第二項就是「台語、客語作家只入選胡長松一人,對比1980後台客語文學作家的激增與創作表現,似乎不成比例」。這既是遺憾,也可以是期許:在多年冰封的觀念之壁消融之後,或許下個十年、下下個十年,我們能迎來更符合台灣多元語族現況的文學創作盛世。


(刊載於《蘋果日報》「蘋中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