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蘋中信】「策進」不能傷了「文化內容」
2021/03/24 _
時事雜談
信任的累積很慢,摧毀卻很快。文化部與文策院必須三思:從鄭麗君時代好不容易在創作者間建立的信任,難道要在此毀於一旦?失去了創作者,也就沒有「文化內容」的源頭,這時候也就無所謂「策進」了吧。
何謂「歷史感」
2021/03/22 _
時事雜談
更寬闊的「歷史感」應該是:你知道所有事情都有來歷,都繼承了過去,或者改變了過去,才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於是,你會知道一切看似尋常的「現在」,實際上都不平凡。你也會知道所有「現在」,也都將影響未來。
【蘋中信】教師也需要「閱讀理解」
2021/03/10 _
時事雜談
真正要先「認真作答」的,是站在講台上的成人,而不是孩子。問題是,我們願意承認那裡有一個需要「認真作答」的問題嗎?
【蘋中信】面對二二八,國民黨還沒做的
2021/02/24 _
時事雜談
「還想怎麼樣?」其實是一個「對了一半」的問題,不管國民黨是真心想要為自己過去的罪行負責,還是想要終止「被提款」的困境,在台灣社會有個重新開始的清白之身,確實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事實上,與其質問受害者及其家屬「還想怎麼樣」,他們更應該問問自己「還沒做什麼」。
【蘋中信】國寫本人也需要一座新冰箱
2021/01/26 _
時事雜談
以一種「情意」為測驗標準,不管那種情意是什麼,本質上是一樣荒謬的,都屬於一種思想審查。雖然教育確實會希望涵化學生的精神,但卻不宜以分數論定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認為國寫的「情意題」應該要再一次大幅度調整,將出題方向改為「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某些文學手法」。
【蘋中信】台灣文學文物典藏的新時代來了嗎?
2021/01/13 _
時事雜談
從1985年文建會的「不幫忙、要剪綵」,到2021年的政府單位一齊喊聲願意典藏,台灣文學在這三十多年間的地位,確實是有一些改變的吧。然而也期盼這並不只是一次熱鬧的個案事件,而能以更全面的視野,結合政府與民間之力,真正打造台灣文學文物典藏的新時代。
「認識你自己」之痛:《返校》影集版的第三組師生
2020/12/26 _
時事雜談
如果要用一個概念貫穿《返校》影集版,或許可以借用希臘哲學的格言:「認識你自己。」《返校》這個IP從遊戲版爆紅之後,電影版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這種狀況下,影集版又要如何另出機杼,不會讓人覺得只是同一IP的重炒,就成為重要的挑戰。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影集版的《返校》扣住了「認識你自己」的概念,成功深化了《返校》原有的主題。
【蘋中信】文青與「不良少年少女」
2020/12/16 _
時事雜談
我覺得頗有意思的是,這些描述或許反映了一般人對詩社的想像,卻跟我從小參加文學社團的印象大相徑庭。我沒有以現實規範創作的意思,這些場景放在影集裡面,都有其情節功能。但對於一個從青少年時期,就在文學社團內鬼混如我的「文青」來說,戲裡面的「文青」實在有點太「乖」了。
【蘋中信】台語文學的再突破
2020/12/02 _
時事雜談
今年的十二月,《聯合文學》與《文訊》兩份文學雜誌,分別推出了回顧文壇現狀的,評選「此刻的一線作家精選」性質之專題。《聯合文學》雜誌做了「二十位最受期待的青壯世代華文小說家」專題,其中選了十名台灣青壯小說家;《文訊》雜誌則有「21世紀上升星座」專題,評選出2000年後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小說、新詩各20本。
龍應台所繼承的美文傳統
2020/10/08 _
時事雜談
世人對龍應台最大的誤會之一,就是把她當作「文化評論家」。文化是有一些的,但她的文化慣習恰恰就是使她的評論虛無薄弱的主因,這使得她的文章總是讀來文字流麗,論證卻無法推敲——不是經起不推敲,而是無法推敲,因為基本沒有論證可言。龍應台近日的「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的短文,就是又一例證。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