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臉書雜談】關於BNT疫苗的雜談
2021/07/12 _
時事雜談
老實說,在我們已經滿手疫苗的情況下,BNT有沒有拿到並不如何攸關性命。但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參與其事者能把談判、協調的過程寫出來,感覺應該可以拍電影。
【蘋中信】重回大眾視野的台灣美術史
2021/05/04 _
時事雜談
「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台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上面這段話,出自於台灣雕塑家黃土水1922年所寫的〈出生於台灣〉
【蘋中信】台灣是棋盤上的大子
2021/04/21 _
時事雜談
2019年總統大選時,韓國瑜的眾多「驚句」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棋子vs塞子」之說了。韓國瑜的脫稿胡謅,雖然在當時引起了一片罵聲,不過他將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比喻為「棋子」,認為我們受到國際強權的役使,這確實反映了台灣部分「親中反美」族群的看法。甚至連相對親美的本土派,也並不否認我們的「棋子」地位——差別只在,本土派寧可當美國的棋子,也不願意當中國的棋子。
如果連身體都能記住:《KANO》的棒球細節
2021/04/17 _
時事雜談
在電影院初次看《KANO》時,開頭才幾分鐘,我就知道我會喜歡這部電影。那是一個未必每個人都會注意到的細節:前北海道札幌商業學校的王牌投手錠者,在離開學校多年以後,被徵召從軍。他們行軍的隊列來到台灣,轉乘火車。錠者把提袋堆上行李架,一顆棒球從袋裡掉出來。就在球險險落地之前,錠者一手抄住那顆球。畫面定格。
對,就是這一抄。
【蘋中信】一座還沒準備好的博物館
2021/04/14 _
時事雜談
如果讓你進到一座歷史悠久、建築形式特殊、佔地廣大到曾經容納數百人的古蹟裡,你會以什麼步調來參觀?這是我前陣子參觀嘉義「獄政博物館」時,不斷在心裡迴繞的問題。我猜,這是目前經營管理這座古蹟的法務部矯正署,從來沒有自問過的一個問題。
【蘋中信】「策進」不能傷了「文化內容」
2021/03/24 _
時事雜談
信任的累積很慢,摧毀卻很快。文化部與文策院必須三思:從鄭麗君時代好不容易在創作者間建立的信任,難道要在此毀於一旦?失去了創作者,也就沒有「文化內容」的源頭,這時候也就無所謂「策進」了吧。
何謂「歷史感」
2021/03/22 _
時事雜談
更寬闊的「歷史感」應該是:你知道所有事情都有來歷,都繼承了過去,或者改變了過去,才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於是,你會知道一切看似尋常的「現在」,實際上都不平凡。你也會知道所有「現在」,也都將影響未來。
【蘋中信】教師也需要「閱讀理解」
2021/03/10 _
時事雜談
真正要先「認真作答」的,是站在講台上的成人,而不是孩子。問題是,我們願意承認那裡有一個需要「認真作答」的問題嗎?
【蘋中信】面對二二八,國民黨還沒做的
2021/02/24 _
時事雜談
「還想怎麼樣?」其實是一個「對了一半」的問題,不管國民黨是真心想要為自己過去的罪行負責,還是想要終止「被提款」的困境,在台灣社會有個重新開始的清白之身,確實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事實上,與其質問受害者及其家屬「還想怎麼樣」,他們更應該問問自己「還沒做什麼」。
【蘋中信】國寫本人也需要一座新冰箱
2021/01/26 _
時事雜談
以一種「情意」為測驗標準,不管那種情意是什麼,本質上是一樣荒謬的,都屬於一種思想審查。雖然教育確實會希望涵化學生的精神,但卻不宜以分數論定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認為國寫的「情意題」應該要再一次大幅度調整,將出題方向改為「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某些文學手法」。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