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我更在乎的是你的孩子
2016/06/29 _
時事雜談
我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在《國語日報》寫下〈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這篇文章的。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會有幾個孩子看到,但就算這些讀者當中,只要有一個人因而不再被自己的性別給困擾,這一切就是值得的。一篇文章當然也遠遠不夠的,在性別平權議題正式進入教材之前,這樣子對性別研究學術界來說陳腔濫調的文章,還要越多越好,最好多到每一個角落的孩子都看到煩的地步。
抄襲之後會怎樣:給文學初心者的指南
2016/05/09 _
時事雜談
抄襲之後會怎樣?這並不是一件可以心存僥倖的事情。你所做的一切,終究會回到你自己身上的;尤其是在網路時代,這時代沒什麼別的特色,就是記憶力特別持久,而你的創作生涯可沒有什麼S/L的機會。
要不要體罰——先來談談教育的「極限」吧?
2016/02/22 _
時事雜談
有時候「放棄」反而是溫厚的耐心,錯誤的執著反而殘酷。就讓教育努力解決教育能解決的,然後讓社會來面對接下來的事情吧。
到了那一天,我們才能說自己已經盡了人事。雖有缺憾,但終於對得起「教育」這兩個字了。
台灣人選擇了自己的勵志故事
2016/01/17 _
時事雜談
台灣人太需要這些勝利了,太需要這些人代替自己,狠狠贏一場不可能的仗。因為我們何嘗不知道,自己的處境一點都沒有變好,明天開始,艱苦的依然會艱苦,邪惡的依然會邪惡,等著我們的未必是美好未來。
但如果他們可以逆轉勝,那我們就有了拼搏下去的理由。
這場名之為選舉的說故事比賽
2016/01/12 _
時事雜談
如果你清楚知道你正在做正確的事,請堅持下去,就算你會輸掉眼前。故事之神終會把你所有經歷的時光,通通還給你的。
親愛的,學術就是實務:中正台文所更名的思考
2015/10/13 _
時事雜談
因此,為了「實務」而去排擠「學術」的授課時數,甚至改變系所方向,完全是捨本逐末之事,那是不了解自身的學術訓練有什麼「市場價值」(如果這件事真的重要的話)。而妄想在系所當中多開幾學分傳播、媒體、行銷管理管理的課,就可以讓學生擁有那方面的技術,投入相關就業市場,那也是太小瞧了這些科系的專業。為了一套與現實脫軌的職業想像去塑造一個既看不起自己的專業,也看不起別人的專業的「知識」體系,實在不知該從何說起。
台灣小說為何很難推向國際?——讓譯者面有難色的四個問題
2015/09/30 _
時事雜談
日文譯者天野健太郎體貼地指出:這些「落差」不應該成為一種指令,要求台灣的小說家必須往這個方向靠攏,這些問題只是他們長久閱讀台灣小說感受到的疑惑。但對我來說,我認為這些「讀者反應」是很珍貴的,無論小說家是否願意接受這些「國際標準」,多知道一些想法不是壞事。
連方瑀和她的好家人們:新世紀文學家族的誕生
2015/09/06 _
時事雜談
在我這一輩人,看到的文壇風景已不是「副刊的黃金時代不再」了。美好時代不再,那是大環境使然,但至少還可以做些正常的事,守護某些價值,文學本來就不害怕寂寞。但連這樣一小方地方都守不住,那副刊所能持守的文學意義,我不知道還能下探到什麼地步。
他們當然可以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但我們有必要讓副刊的文學傳統都賠進去嗎?
李登輝的同代人──九位小說家筆下的亞細亞孤兒
2015/08/27 _
時事雜談
重要的不是我們以前「到底」是誰,這是不會、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以後「可以」是誰?
為什麼作文裡都是阿公阿嬤?
2015/06/08 _
時事雜談
你們哪來的資格指責學生虛構阿公阿嬤之死?這批阿公阿嬤大軍,本來就是你們碾碎了學生們十幾年的青春煉成的啊。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