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肉體即是政治的所在:閱讀韓江的幾種線索
2024/10/14 _
文學評論
另一貫穿韓江作品的核心,便是對「肉體」的處理。對韓江而言,肉體即是政治之所在,一切屠殺與救贖的舞台。
不需要世代,他們就是他們:1990年後的創作者觀察
2024/10/01 _
文學評論
希望這不是我過度樂觀了:我認為,1990年以後出生的文學世代,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世代特徵」。
彷彿預言一般的歷史:讀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2024/09/10 _
文學評論
說起《亞細亞的孤兒》這個名號,很多人或許會想起羅大佑在1983年創作的經典名曲。這首歌與電影《異域》搭配之後,更把被國際孤立、被腐敗高官拋棄的孤臣孽子之心,描寫得非常深刻。然而,「亞細亞的孤兒」這麼一個經典的意象,卻不是羅大佑首創,而是啟發自更早的一位作家: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吳濁流。
底層的愛人能說話嗎——讀謝宜安《可愛的仇人》
2024/08/06 _
文學評論
當我們徹底理解謝宜安佈置的所有線索,我們才會清楚看到,這本小說集實際上是問了一個史碧娃克式的命題:「底層的愛人能說話嗎?」《可愛的仇人》就是謝宜安的自問自答:為了那些可能愛人也可能被愛,卻在台灣史上悄然無聲的女性們——他們沒有機會說出來、被記錄下來話,將透過小說家的想像與虛構,發出令人難以忽視的聲音。來吧,讓人們相虐相仇,讓人們因為有所冤仇,因而永遠記住他們的面容。
從歷史的河道航行而來:閱讀李喬《荒村》的幾種脈絡
2024/08/05 _
文學評論
您手裡的這部小說,就是從湍急的歷史河道上,勉力航行而來的一艘小船。請聽聽它從遠方帶來了什麼消息吧。
身份政治與跨區辦案:匡靈秀《黃色臉孔》
2024/06/23 _
文學評論
《黃色臉孔》以小說諷刺這一題,不只展現了洞察與批判(老實說,要批判各種「政治正確」或「政治不正確」,也根本不需要寫一整本小說),更厲害的是作者極佳的平衡感。它幾乎冒犯了所有人,但又精準地點到為止,它寫「炎上」的話題,但又能讓這部小說安穩落地,不被炎上。
史上最「純文學」的友誼——讀《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
2024/03/11 _
文學評論
兩名文友彼此討論,一人繼承了另一人的文學意志,從而找到了自己的文學天命——還有哪段關係,是比這兩人更「純文學」的嗎?至少,我是想不到其他例子了。文學是孤獨的,因為在寫作時,你只有你自己;但也正因為如此,文學的友誼是重要的,在寫作以外的時間,你需要另一個相類的、能夠理解你的靈魂。
就像一局桌上飛碟球:讀曹馭博《愛是失守的煞車》
2024/01/19 _
文學評論
據此而言,曹馭博的《愛是失守的煞車》確實可以說是一部「翻譯小說」了:用我們僅有的語言,把我們還不知如何命名的人心,譯成「小說」,讓我們能夠以文字覆盤——那些球是怎麼來到那些位置,終至無可挽回地失分的?翻開小說,你就可以看到所有慢動作影像了。
冷戰前線的臺灣文學:聶華苓、陳映真,與擦身而過的哈維爾
2023/11/21 _
文學評論
本文為2023年11月,我應國立台灣文學館之邀前往布拉格「哈維爾圖書館」演講之發言稿。本次參訪是文化部「風潮計畫」的一部分,透過展覽與演講,在歐洲推廣台灣文學。由於哈維爾圖書館有特殊歷史意義,因此我便由聶華苓、陳映真、哈維爾三人的「擦身而過」切入,由此帶出台灣文學的樣貌。
用上最頂的技藝,只為與爛梗擦身而過:讀王仁劭《而獨角獸倒立在歧路》
2023/11/20 _
文學評論
換個角度想,王仁劭雖無固定的題材(如楊富閔的大內、林新惠的科幻),但他的技藝特色卻極為鮮明。這裡我要強調,我說的是「技藝特色」,而非「技藝」。也就是說,我認為他「玩小說」的方式,已經有了可資辨識的個人印記。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