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坦率與逸趣:讀木下諄一《日本人的台灣美味》
2025/01/07 _
文學評論
這就是木下先生的影片,以及他的文章好看的原因。他有面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但也絕不因為「身在異鄉」,就一味對台灣的一切說好話。這就使得《日本人的台灣美味》擁有一種清新的平衡感,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的價值觀與人格魅力。
路障與繩梯:《文學關鍵詞100》導言
2025/01/01 _
文學評論
本文是我為新近出版之《文學關鍵詞100:給入門者的通關祕笈》撰寫之導言,包含本書的作者組成、理念及使用方式。詳細書籍連結,請見文後附註。
你現在正要寫什麼呢:《小說家 vol.2》的創作觀察
2024/12/07 _
文學評論
這就是《小說家》雜誌在當今文學圈的可貴之處。它提供了完整的發表平台,讓小說家能展示階段性成果;它又不是比拼搏殺的場合,能伸展作者比賽狀態外的寫作姿態。這就成為我閱讀《小說家 vol.2》的觀戰重點:不是比較誰好誰壞,而是結合作者過去的軌跡,揣想刊內諸篇新作所暗示的「他們的下一步」。是仍在熟悉的主題裡盤桓思索,還是已有新變的跡象?他們的風格與習性,又如何反應了當下的文學氛圍?
肉體即是政治的所在:閱讀韓江的幾種線索
2024/10/14 _
文學評論
另一貫穿韓江作品的核心,便是對「肉體」的處理。對韓江而言,肉體即是政治之所在,一切屠殺與救贖的舞台。
不需要世代,他們就是他們:1990年後的創作者觀察
2024/10/01 _
文學評論
希望這不是我過度樂觀了:我認為,1990年以後出生的文學世代,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世代特徵」。
彷彿預言一般的歷史:讀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2024/09/10 _
文學評論
說起《亞細亞的孤兒》這個名號,很多人或許會想起羅大佑在1983年創作的經典名曲。這首歌與電影《異域》搭配之後,更把被國際孤立、被腐敗高官拋棄的孤臣孽子之心,描寫得非常深刻。然而,「亞細亞的孤兒」這麼一個經典的意象,卻不是羅大佑首創,而是啟發自更早的一位作家: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吳濁流。
底層的愛人能說話嗎——讀謝宜安《可愛的仇人》
2024/08/06 _
文學評論
當我們徹底理解謝宜安佈置的所有線索,我們才會清楚看到,這本小說集實際上是問了一個史碧娃克式的命題:「底層的愛人能說話嗎?」《可愛的仇人》就是謝宜安的自問自答:為了那些可能愛人也可能被愛,卻在台灣史上悄然無聲的女性們——他們沒有機會說出來、被記錄下來話,將透過小說家的想像與虛構,發出令人難以忽視的聲音。來吧,讓人們相虐相仇,讓人們因為有所冤仇,因而永遠記住他們的面容。
從歷史的河道航行而來:閱讀李喬《荒村》的幾種脈絡
2024/08/05 _
文學評論
您手裡的這部小說,就是從湍急的歷史河道上,勉力航行而來的一艘小船。請聽聽它從遠方帶來了什麼消息吧。
身份政治與跨區辦案:匡靈秀《黃色臉孔》
2024/06/23 _
文學評論
《黃色臉孔》以小說諷刺這一題,不只展現了洞察與批判(老實說,要批判各種「政治正確」或「政治不正確」,也根本不需要寫一整本小說),更厲害的是作者極佳的平衡感。它幾乎冒犯了所有人,但又精準地點到為止,它寫「炎上」的話題,但又能讓這部小說安穩落地,不被炎上。
史上最「純文學」的友誼——讀《逆流:鍾理和與鍾肇政書信錄》
2024/03/11 _
文學評論
兩名文友彼此討論,一人繼承了另一人的文學意志,從而找到了自己的文學天命——還有哪段關係,是比這兩人更「純文學」的嗎?至少,我是想不到其他例子了。文學是孤獨的,因為在寫作時,你只有你自己;但也正因為如此,文學的友誼是重要的,在寫作以外的時間,你需要另一個相類的、能夠理解你的靈魂。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