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少女的文明開化之夢——讀楊双子《花開少女華麗島》
2018/06/01 _
文學評論
在評介楊双子的「歷史百合小說」時,以如此陽剛的伍佰來開場,似乎是有點奇怪的事情。但楊双子的小說確實讓我想起伍佰,這兩者都是「重新發明歷史傳統」,一種接上被截斷的歷史之芽的努力。只是楊双子要接回來的,是日治時期曾經有過的「少女小說」的傳統。
為什麼台灣人好像很懷念日治時代——《智子之心》背後
2018/05/17 _
文學評論
所謂《智子之心》的「媚日」內容,對台灣觀眾而言,只不過是很平實地呈現日治時期「看護婦」的史實,不解中國人何以如此失控。兩造的差異,反映的是中國人對台灣歷史的不理解。
歸根究柢,部分中國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台灣人好像很懷念日治時代?」
類型的演算:讀陳浩基《山羊獰笑的剎那》
2018/05/01 _
文學評論
相較之下,《山羊獰笑的剎那》的人文氣質並沒有《13.67》那麼重,光譜上屬於更輕盈、更娛樂性的一端。小說以大一新鮮人的開學日起,大多數情節都發生在這一篇的一棟大學宿舍裡,結構非常明確而集中。
略微歪斜,風格未滿:讀阮慶岳《神秘女子》
2018/03/01 _
文學評論
若要成其風格,或許我們該期待小說家更大膽一點,要歪斜就歪斜到底吧。僅僅像現在這樣略微地歪斜,是很難形成真正顯著的風格的。好小說的途徑本就不只一種,只要有足夠強的震撼或新意,讀者是能夠接受以醜為美、以粗糲取代工整的現代主義邏輯的。如果風格真能成形,前述的結構問題或許也就不成問題了;但在目前的狀況下,形式與內容兩端,顯然都還談不上誰掩護誰、何處亮點能夠逆轉何處缺點的問題吧。
現實的剪裁,小說的容器:讀楊青矗《工廠人》
2018/02/12 _
文學評論
因此,我更傾向將「透明」這種信念,理解為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問卷」是小說家在自身經驗的有限性裡,突破限制的努力;小說則是小說家動員其所能動員的媒介,全力抗擊現實困境的努力。在這個意義上,寫實主義小說如《工廠人》的美學,可能不完全來自小說的「文本」本身,而更來自寫小說的這整個「行動」上。那樣樸拙的、天真的、熱切的心意,也是一種文學的風景。
這不是那個烏托邦:王力雄《大典》
2018/01/01 _
文學評論
如果說傳統的反烏托小說描述的是「蛋殼再密也有縫」,《大典》的科技世界大概已經碎成一碗蛋花湯了。故事中的每一項技術看起來都鋪天蓋地,一旦在中國社會實作就左支右絀。
革命前夕的槍聲:「文白論戰」與「泛中文系體系」
2017/12/26 _
文學評論
然而為何要反覆為特定「經典」進行心肺復甦,而不是讓它安心上路?哪些經典值得人工呼吸,誰來決定的,此中的政治過程又是什麼?這在泛中文系的抒情傳統裡當然更難有普遍的批判和反思,少數清醒的年輕學者也難以扭轉結構。
好奇心激活一隻小說家:序李奕樵《遊戲自黑暗》
2017/12/04 _
文學評論
有的人,我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會喜歡寫小說。
比如李奕樵。
可以名狀吧——讀盛浩偉《名為我之物》
2017/05/27 _
文學評論
我不喜歡那些拿「無以名狀」當擋箭牌的散文,那些以自己無能或不願將話說清楚的為傲的散文。我偏狹地覺得:以有形追無形,以物質性的文字固定精神性的概念,這是文學創作者的工作,無以名狀的仿效者們只是拿它當做怠惰的藉口。
盛浩偉的《名為我之物》就完全是一本「可以名狀」之書。
風化的堡壘:《短篇小說》及其他
2016/12/20 _
文學評論
總之,此刻回看在2016年確定停刊的《短篇小說》,竟爾像是台灣文學小說發表板塊的一處最後的堡壘了。當初創刊之時,大家也是對它刺激創作、活絡台灣小說環境寄予厚望的。但堡壘終究不敵沙漠化的風暴,風化在強大的逆風當中了。這畢竟不是一次漂亮的企劃就可以逆轉的局面。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