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革命前夕的槍聲:「文白論戰」與「泛中文系體系」
2017/12/26 _
文學評論
然而為何要反覆為特定「經典」進行心肺復甦,而不是讓它安心上路?哪些經典值得人工呼吸,誰來決定的,此中的政治過程又是什麼?這在泛中文系的抒情傳統裡當然更難有普遍的批判和反思,少數清醒的年輕學者也難以扭轉結構。
好奇心激活一隻小說家:序李奕樵《遊戲自黑暗》
2017/12/04 _
文學評論
有的人,我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會喜歡寫小說。
比如李奕樵。
可以名狀吧——讀盛浩偉《名為我之物》
2017/05/27 _
文學評論
我不喜歡那些拿「無以名狀」當擋箭牌的散文,那些以自己無能或不願將話說清楚的為傲的散文。我偏狹地覺得:以有形追無形,以物質性的文字固定精神性的概念,這是文學創作者的工作,無以名狀的仿效者們只是拿它當做怠惰的藉口。
盛浩偉的《名為我之物》就完全是一本「可以名狀」之書。
風化的堡壘:《短篇小說》及其他
2016/12/20 _
文學評論
總之,此刻回看在2016年確定停刊的《短篇小說》,竟爾像是台灣文學小說發表板塊的一處最後的堡壘了。當初創刊之時,大家也是對它刺激創作、活絡台灣小說環境寄予厚望的。但堡壘終究不敵沙漠化的風暴,風化在強大的逆風當中了。這畢竟不是一次漂亮的企劃就可以逆轉的局面。
骯髒的榮耀——台灣的「文學獎」
2016/12/01 _
文學評論
於是,文學獎就成為一種「骯髒的榮耀」。所有的寫作者都知道,從亂軍之中殺出血路得獎,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大部份的人也期待能夠爭取到這樣的榮譽;但同時,一名寫作者卻又必須適度撇清,顯示自己和文學獎保持距離,並沒有墜入文學獎所提供的世俗名利當中。
推坑也是一門專業:文學科普的實踐可能
2016/10/01 _
文學評論
沒有什麼比讀者信任更珍貴的了。台灣文學並不是沒有好作家、好編輯,也並不是沒有市場(兩千萬的人口,放在全世界來比並不算少),但缺的正是信任。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在讀者買下來、開始閱讀以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買到了什麼——,文學的產業是徹頭徹尾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在夢想燎原大火之前,至少得先學會護住每一株初燃的火苗啊。
王文興的《剪翼史》,重新發明的車輪
2016/09/07 _
文學評論
但《剪翼史》的出版,距離1976年震驚文壇的《家變》已四十年了。令人尷尬的是,經過漫長時光的洗刷,現今的社會與文學脈絡已與當年全然不同。如今讀來,《家變》仍然詰屈聱牙,但那種文字營為不會有什麼震懾效果了——在網路時代,古怪的文字我們都見得很多。
寫歷史,以及寫自己:讀《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2016/08/22 _
文學評論
禁錮楊逵的歷史冰山早已融去多年,但台灣島上的歷史氣候,卻還稱不上春暖花開。古墓老人遠去,曾經陪伴過他的「孤女」,此刻有了氣力,準備要扶起棄置已久的鋤頭,要使得此間重新開滿歷史之花吧。
有時候不能太順著自己:讀駒月《守護她直到終結世界》
2016/08/20 _
文學評論
整體而言,《守護她直到終結世界》,是一部思路很「順」的小說。閱讀起來沒有太多負擔,因為幾乎都是順著最尋常的刻板印象走,這同時也就讓這部小說欠缺了一些亮點。
有風格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嗎?
2016/08/01 _
文學評論
高中開始寫作以來,我常常有「名詞定義」的困惑。作家們、文青們、報刊雜誌上的文章,都會提到很多文學上的專有名詞,但我始終搞不清楚那些詞的意思。上網去查,只會看到解釋條目裡出現更多不懂的名詞;跑去問人,大家講了半天,我還是聽不太懂。久了,就有點擔心是自己太笨,不敢再問了。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