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人家寫得差又怎麼樣?——文學評論到底是來幹嘛的
2016/06/01 _
文學評論
在我念台文所最後一年,開始埋首寫論文的某一天,我爸爸開車接送我。在駕駛座上,他用一種深思熟慮之後還是忍不住的語氣問我:「所以你們唸文學的,寫那些論文和評論,是為了什麼呢?」
淡的自覺,生活的拾掇——李金蓮《浮水錄》
2016/04/20 _
文學評論
筆者認為,「清淡」這個形容詞應是來自「三個減法」:情節上減低戲劇性、敘事上減低形式感、文字上減去不必要的修飾。依此定義,其中一條線索也許可以拉到日治時期張文環的自然主義,然後沿著戰後的鄭清文以下,乃至於1990年代的袁哲生。
打造一個作家:刻板印象與身份整飾
2016/04/01 _
文學評論
除了外型和特徵,「作家」通常也被賦予某些特質,好像唯有那樣的人類才能學會如何組織文字。比如他一定是孤高、不合群的(而不是交遊廣闊的);他一定帶有某種憂鬱氣質(而不是開朗樂觀);一個好作家充滿靈思,彷彿一道神祕主義的湧泉(而不是「訓練有素」的);作家不慕榮利(而不是尋常職業);作家寫文章時總是一出手就渾然天成,才氣橫溢(而不是費心經營、反覆打磨技術)。除了外型和特徵,「作家」通常也被賦予某些特質,好
傷口總會癒合——讀李屏瑤《向光植物》
2016/02/20 _
文學評論
《向光植物》總是再三重複「受傷>療癒」的情節,並且透過敘事者的陳述和實踐,不斷重提「所有的傷口終會痊癒」的說法,不見得是全然寫實的。那是小說家一再合十祝禱的手勢,「你要好好的」。
政治or不政治,that’s a question──文學的社會(不)參與
2016/02/01 _
文學評論
文學是否應與政治緊密結合,其實不是一個「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一個「要不要」的問題,關乎時代風氣和作家的個人選擇。過去一百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世代的文學對這個議題都有不同的態度,兩者之間的距離也在不斷變動。
生養的暗面,罪咎的根源:重讀陳映真
2016/01/20 _
文學評論
那是帶在血裡面的罪。這樣的精神刻痕,閃現在小說當中的,就是小說角色時常出現的「無理由的罪咎」。你有罪,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是因為你生而為你;或者說,錯誤早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就種下了⋯⋯
戀慕的母親與拮抗的父親:兩個重讀郭松棻的線索
2016/01/20 _
文學評論
家族的暗面,襯在事物底下的影子,或許將是使我們的小說閱讀,重新立體起來的關鍵。
迎面的困難——讀張亦絢《永別書》
2016/01/20 _
文學評論
那終究是無可描述,無可救贖的吧——賀殷殷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句話,如果我略知法語的朋友沒有錯譯的話,應該是:「我丟下你們了。」
如果有誰可以理解,那就是動漫社長了吧:序黃致中《夜行:風神鳴響》
2015/11/11 _
文學評論
唯有這樣的我們,才能把「武俠」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把「小說」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因為我們,是一個從小什麼動畫都看,什麼夢想都敢做,什麼詭異的解決方案都敢去闖的世代。
我們能把「世界」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為什麼我們怕讀朱天心:《三十三年夢》及其他
2015/10/28 _
文學評論
《三十三年夢》的寫法,會令人直覺地想到《擊壤歌》(而非同題的《古都》)。那樣輒起輒止,不著意佈局的形式,仰仗的就是作家思路上的輕靈,使讀者喜愛的是人格特質而非技術。但心眼已無少時柔軟,怨念更勝當年的作家,恐怕已難在這方面討得了好。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