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如果再有事一點:讀楊婕《房間》
2015/10/20 _
文學評論
受過長期文學獎規訓、以及內化了各種台灣文學場域規範的我輩文青,大概都得練出一身「藏」的好本事。文章忌直白、意念忌淺近,已是台灣純文學寫作者和讀者之間樂此不疲的語言遊戲,或至少也是默契。
「文」與「語」的現代性麻煩:國語運動的再思考
2015/10/20 _
文學評論
在「中華文化復興基地」的前提下,國文和國語攜手合作,形成了新的文化階序和分工模式。一種新的論述產生了,這正是我們在近年「文言、白話之爭」常聽到的論述:「文言文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好的文言文訓練能夠增進白話文寫作的能力。」此一「階序」或說「分工」的概念,在1945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國語運動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複製貼上的正確方法:抄襲,或致敬?
2015/10/01 _
文學評論
我們到底該如何分辨「抄襲」跟「致敬」?
首先,這兩個概念的共通點就是:某一篇後出的文章,和某一篇已發表的文章有著很相似的外型。因此,光是從「長得很像」這個特徵,是無法分辨兩者之間的差別的,這也是別有用心的抄襲者之所以能打爛仗的原因。抄襲和致敬最大的差別,其實在於「把原創的貢獻歸屬給誰」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以「小說」寫史?——巴代《最後的女王》的小說技術商榷
2015/09/20 _
文學評論
畢竟作者宏大的寫作計畫和特殊的視角,絕對有機會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如果作者不僅以「紀錄」為滿足,而希望真的抵達「創作」之境的話。
再下去一定會有水源——讀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2015/08/16 _
文學評論
而吳明益的用心之處,在於這趟「尋找單車之旅」中,敘事者所遭遇的重要角色幾乎都織進了緬北森林的那場戰爭中。由於尋找單車,所以引出銀輪部隊;由於銀輪部隊,引出了參戰過的外省老兵和被徵召的原住民軍伕。讀者閱讀過程中會發現原本互不相干的故事線,漸漸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聯繫起來。
純文學的敵人是九把刀嗎?──純文學vs大眾文學的偽對決
2015/08/01 _
文學評論
於是,在台灣就有了「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的嚴重對立,前者認為,後者的作品缺乏深度,而它們的暢銷會降低讀者的閱讀水平,更進一步造成純文學市場的崩壞。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有沒有「壓不扁的玫瑰」的八卦
2015/07/01 _
文學評論
你會發現,楊逵建立了一組泛用性很高的框架,只要把「日本」抽換成「中國 / 國民黨」,一切都會非常順暢。這組框架最厲害的地方,不在於它展現了多麽精妙的文學深度,而是它竟然能夠騙過層層意識形態審查,在黨國出版物的核心爆破黨國。
有沒有「戰鬥精神」的八卦
2015/06/01 _
文學評論
然而,魯迅的這份絕望,這份「非戰鬥精神」,是我們現在的中學教育體系仍無法理解的一個區塊。在他們的心目中,政治只有支持政府和反對政府兩種;反對政府只有叛亂者和改革者兩種。但是更複雜、更基本的「人」的掙扎和執著,是沒辦法找到地方安置的。如何去理解一個既絕望又勇猛的鬥士?或者反過來,如何去理解一個既懦弱又強韌的普通人?
有沒有「安貧樂道」的八卦?
2015/06/01 _
文學評論
我不會篤定地說,信裡面的那個鍾理和才是真的。《笠山農場》的優美是真的,〈我的書齋〉的抖音是真的,1958年那封信中的絕望也是真的。全部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所有的作家,必先是一個完整的人。
其實我也想原地解散
2015/06/01 _
文學評論
可以喊停了嗎?說來弔詭,在2011年,我和黃崇凱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被視為小說寫作者「七年級」建構的主要節點以來,我一直想問:可以喊停了嗎?我還真怕我們留給八年級、九年級的世界,是一個還需要集結為八年級、九年級的世界;該不會還要湊一組十二年國教吧。我多希望所有壓力及於我們為止,文學圈內排資論輩、向下歧視的風氣能夠終結。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