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客觀來說,他真的錯了——文學的「主觀」和「客觀」
2015/06/01 _
文學評論
如果你和另外一人爭論文學上的問題,發現對方好像比較厲害、說的東西比你好,你又不想認輸的時候,要怎麼辦呢?很簡單,請把下面這句話背起來:
「文學是很主觀的。」
妖怪的後殖民生活:讀瀟湘神《臺北城裡妖魔跋扈》
2015/05/20 _
文學評論
而再更後退一步說,小說結尾的跨國族底層結盟方案(妖怪加神明、底層日本人加台灣人),雖然在史實上確實有所本(比如臺北帝大教授工藤好美,就對台灣文人有非常多的照顧),但我覺得將之視為小說家的政治提案,引伸至當代,也是很有啟發的。
音源離地三公尺:讀黃錦樹《魚》
2015/04/20 _
文學評論
作為不在馬的馬華文學作家,又與中國、台灣的文學傳統保持某種犄角相抵的態勢,那是一個寂寞的位置。魚可以在文學史的大河裡面任意游動,但牠不是船,並不必然有港口可靠的。
有沒有「詩壇祭酒」的八卦?
2015/04/01 _
文學評論
「詩壇祭酒余光中」,這個組合在國文課本和考卷中是正確答案,不過如果你真的去調查五十歲以下的詩人、或有在寫詩、讀詩的讀者,到底有多少人認同這個稱號,可能會得到非常尷尬的結果。課本故意不告訴你的八卦是,余光中在任何意義上,都稱不上「祭酒」,至少在最近三十年來早就不是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藍色窗簾──詮釋與過度詮釋的分寸
2015/04/01 _
文學評論
為什麼對文學作品的詮釋會這麼困難?原因在於,文學的文本不是只想要傳達一套明確的資訊而已,它是一套刻意模糊、迂迴、複雜的語言系統。
真實與文雅:讀吳妮民《暮至臺北車停未》
2015/03/20 _
文學評論
這其實回到散文這個文體的根本性問題。如果散文在形式和內容上,就像是作家在和讀者「聊天」,談一些生命、感悟或生活的話,那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讀者要聽你說話?
有沒有「國語文」的八卦?
2015/03/01 _
文學評論
也因為這個脈絡,所以「國語」對二十世紀中葉的台灣人來說,基本上跟外文沒什麼兩樣。因此整個國語文教學的制度設計,看起來就很像是在教外國人講話,而「國語文競賽」這樣詭異的比賽也就從1946年一直延續到現在。你稍微想一下國語文競賽的內容,就會發現,大概很少有哪個國家會把這些東西當作比賽項目去訓練本國人民吧?
你憑什麼說它寫得爛?——「文學評價」的思路與侷限
2015/02/01 _
文學評論
當我們面對一件作品,覺得「它實在很讚」或「它實在很爛」的時候,很可能只是出於自己主觀的直覺。這種念頭無需論證,對自己的感覺誠實就好。但是,如果你開始和其他讀者討論,發現你覺得讚他覺得爛,該怎麼辦呢?我們怎麼知道誰的評價比較正確?
你究竟可以多善良:讀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4/12/20 _
文學評論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故事裡面的十多位家長,如果走進書店裡,不小心拿起了《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當他們讀到這些善良寬厚的體諒的時候,究竟是會從此知錯,變得同樣善良寬厚,還是繼續強化他們的信念呢?
會不會反而就是:「是啊,我是有苦衷的,孩子,你要忍下去。」
這或者會是作者和讀者要一起面對的考驗吧。
你究竟可以多善良?
「文」的變形
2014/09/01 _
文學評論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寫出好的「作文」,那就是要求他們去學習一套根本不曾系統化、也不曾具體現身的文體。那是沒有本體的影子,沒有光線的鏡像。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