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藍色窗簾──詮釋與過度詮釋的分寸
2015/04/01 _
文學評論
為什麼對文學作品的詮釋會這麼困難?原因在於,文學的文本不是只想要傳達一套明確的資訊而已,它是一套刻意模糊、迂迴、複雜的語言系統。
真實與文雅:讀吳妮民《暮至臺北車停未》
2015/03/20 _
文學評論
這其實回到散文這個文體的根本性問題。如果散文在形式和內容上,就像是作家在和讀者「聊天」,談一些生命、感悟或生活的話,那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讀者要聽你說話?
有沒有「國語文」的八卦?
2015/03/01 _
文學評論
也因為這個脈絡,所以「國語」對二十世紀中葉的台灣人來說,基本上跟外文沒什麼兩樣。因此整個國語文教學的制度設計,看起來就很像是在教外國人講話,而「國語文競賽」這樣詭異的比賽也就從1946年一直延續到現在。你稍微想一下國語文競賽的內容,就會發現,大概很少有哪個國家會把這些東西當作比賽項目去訓練本國人民吧?
你憑什麼說它寫得爛?——「文學評價」的思路與侷限
2015/02/01 _
文學評論
當我們面對一件作品,覺得「它實在很讚」或「它實在很爛」的時候,很可能只是出於自己主觀的直覺。這種念頭無需論證,對自己的感覺誠實就好。但是,如果你開始和其他讀者討論,發現你覺得讚他覺得爛,該怎麼辦呢?我們怎麼知道誰的評價比較正確?
你究竟可以多善良:讀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4/12/20 _
文學評論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故事裡面的十多位家長,如果走進書店裡,不小心拿起了《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當他們讀到這些善良寬厚的體諒的時候,究竟是會從此知錯,變得同樣善良寬厚,還是繼續強化他們的信念呢?
會不會反而就是:「是啊,我是有苦衷的,孩子,你要忍下去。」
這或者會是作者和讀者要一起面對的考驗吧。
你究竟可以多善良?
「文」的變形
2014/09/01 _
文學評論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寫出好的「作文」,那就是要求他們去學習一套根本不曾系統化、也不曾具體現身的文體。那是沒有本體的影子,沒有光線的鏡像。
一顆縫線球及其可能負載:讀朱宥任《好球帶》
2014/08/20 _
文學評論
那麼,《好球帶》所寫出來的棒球主題/問題是什麼?我認為可以簡單歸結為一種「與傷共存」的概念。這裡的「傷」,泛指任何限於結構、限於個人才份而無法解決的負面狀態,作者對之反覆描寫,所呈現的是一種充滿無力感的氛圍。
聖女能否避免成為番茄?
2014/07/20 _
文學評論
郭松棻的〈月印〉和陳映真的〈山路〉這兩篇小說有許多可比之處,不僅僅在兩位女主角姓名上的相似而已。它們發表時間相近,都在一九八O年代;它們同樣描述了左翼知識分子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掃蕩挫敗的故事;它們都環繞著「倖存的少女」展開故事⋯⋯
科普書還是心得報告?——讀周芬伶《創作課》
2014/04/20 _
文學評論
而對於一個擁有多年大學教職的作家,所寫的這本《創作課》,筆者更難置信的是在基本的思辨、研究方法上的粗糙。
為什麼過於熱愛作家是危險的:商榷趙剛的若干陳映真小說論述
2014/01/20 _
文學評論
如果我們希望一位作家的作品能夠經典化,更應該相信作家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足夠的力量,不應為了使之「更偉大」而勉強用薄弱的證據連結宏大的詮釋;這樣的誤讀,應該不是表達對一位作家的尊敬最好的方式,容易將作品本身工具化、從屬化,也會在方法上抹平了這位作家真正的特殊之處。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