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鐵屋的住民們:魯迅與台灣小說
2021/01/05 _
文學評論
魯迅一定也不希望他小說中所描寫的一切現象,在一百年後仍「歷久彌新」的;雖然他始終明白希望衹是希望,如果世界真還就是一個鐵屋,那也只能報之以一抹犬儒的微笑了吧。
文學論戰的統獨之爭:「邊疆文學」論戰
2020/12/28 _
文學評論
「邊疆文學論戰」承接了「鄉土文學論戰」沒有講完的統獨議題,但它自身也沒有完結這個問題。在文壇論戰一輪過後,這個問題將在一九八三年擴大為「台灣意識論戰」——這時候,參戰者就不只是文壇內部了。而獨派作家陣營努力論證的「台灣意識」,也將成為重要的政治概念。整個一九八O年代,就在這種鬆動、躁動的氣氛裡,爭辯起過往不能言的話題。
激戰的筆,燙手的心
2020/12/28 _
文學評論
生活在社群網路極為活躍的當代的我們,對於「筆戰」絕不陌生。你或許也曾一時因為什麼議題而激憤,在網路上與某個不知名的網友大打出手;或就算你天性溫柔,也一定多少旁觀過別人的鍵盤火花。在這樣的時代,來重溫台灣文學史上的「筆戰」,正是最「著時」(tio̍h-sî)的議題。
我願意陪你彆扭:讀張亦絢《我討厭過的大人們》
2020/08/06 _
文學評論
她示範「討厭大人之路」給你看,因為她在乎你曾是的那個孩子。
貫通過去,預示未來:鍾肇政的「現代主義時期」
2020/06/01 _
文學評論
鍾肇政已經預示過的未來,我們終於聽到了。我輩寫作者花十幾年的時間,才摸索出來的路線,他其實早早就說過了。是我們自己在閱讀地圖上,對他那一代人豐厚的遺產視而不見的。理解來得如此之遲,我們的愚鈍歷歷可見,而這正是我們虧欠於鍾老那一代台灣作家的。
「託名虛構」的文學意義:青山千鶴子.楊双子《臺灣漫遊錄》
2020/04/19 _
文學評論
楊双子不可以純粹就寫一個「青山千鶴子」的虛構故事,然後作者欄只放上自己的名字嗎?當然可以。只是這樣的話,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文學的遊戲說明書:《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
2020/03/11 _
文學評論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完《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的好處,我會說:這本書是「文學」這款遊戲最好的說明書之一。甚至,在書裡面的若干章節,它已經超過了「說明書」,而甚至有了「攻略」的性質了。
紀念碑等級的台灣小說:推薦聶華苓《桑青與桃紅》
2020/02/11 _
文學評論
我通常會在以下場合提到《桑青與桃紅》:當有人問我,台灣最好的長篇小說是哪一本的時候。當有人想要了解現代主義小說,卻又不想看一些裝神弄鬼的作品的時候。有人想讀深刻談論性別議題的小說的時候。有人想要了解外省族群的流離命運,並且不想同時攝入迂腐的黨國氣息的時候。以及,有人要我推薦荒島書單的時候。
「投降」是文明的最終形式嗎——讀駱以軍《明朝》
2019/11/01 _
文學評論
難道,《明朝》只是打著「怪」與「變態」的旗號來掩藏敘事者真正的慾望,好將之(透過現代主義機制)美學化?
平凡的都有貴重的來歷:讀張嘉真《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
2019/09/01 _
文學評論
如果三四十歲有三四十歲的精悍、五六十歲有五六十歲的厚實,那沒道理二十歲不能有二十歲的風采。只是技藝熟成通常需要時間,二十歲的迷人之處,往往沒有足夠精確的筆力去描,時間一過了就多少帶有後見之明的昏黃。而《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的時光正好,筆力亦足以直擊青春的核心,「稚氣」反而成就其鮮活。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