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在「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讀台會」活動裡,分享了賴香吟的《白色畫像》。這本今年才出版的小說集,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會橫掃本年度各大文學獎,是毫無疑問的傑作。本書由三個中短篇小說組成,分別描寫一個白色恐怖時期的「背景人物」——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加害者,但同樣艱辛渡過這段歷史的「普通人」。
其中的〈凱西小姐〉一篇,許多角色都影射了台灣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我在活動裡分享了一個「對照表」,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更深層地體會小說家所調動的台灣史脈絡。今日得空,將對照內容整理如下,也是在google上留一份紀錄,讓人比較方便找到。
但需要事先聲明的是,囿於我有限的學力和有限的經歷,我非常確定《白色畫像》還有大量我所無法辨識的影射對象。因此,下列的整理也只是我個人的筆記,我可能會認錯、更可能有所疏漏。如果有人能進一步補充,我將非常感謝。
1.曹老師 = 蘇維熊
在161頁末出場的「曹老師」,應是指涉台大外文系的蘇維熊教授。蘇維熊生於日治時代,以台灣人身份就讀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是研究英詩的專家。蘇維熊在東京留學期間,曾與張文環、吳坤煌、巫永福、王白淵等人創辦刊物《福爾摩沙》,這些同仁後來都成為日治時期重要作家。在187頁,小說便有提到「在東京作雜誌的事」。
後來蘇維熊在創作上的表現較少,主攻學術。戰後任教於台大外文系,但卻因為「國語」說得不好,不被同事、學生看重,空有滿腹學問而不為人所理解。169頁有一句:「曹老師就是台灣腔,搞得帝大博士也要貶值。」就在講這段經歷。
上述經歷,與小說透露的線索基本符合。小說稱:「曹老師這代人就呼吸昭和摩登的空氣長大,何況是在東京?可他從來不說,歷史系的楊老師也不說,那代人,不說的事可真多。」(p.162)所謂「不說的事」,應當就是日治時期辦刊物、參與文學活動的往事。
2.楊老師 = 楊雲萍
上一段提到的「歷史系楊老師」,應為台大歷史系的楊雲萍教授。楊雲萍同樣活躍於日治時期,曾創辦台灣第一個白話文雜誌《人人》,並且創作小說、新詩、古典詩。楊雲萍同樣曾赴日留學,就讀日本大學預科。1930年代投入台灣歷史研究,戰後在台灣省編譯館館長許壽裳力保下,進入台大歷史系任教。
我之前寫過一篇〈這不是一場論戰,而是一場併吞戰〉的開頭與結尾,就有楊雲萍的故事。
3.杜先生 = 杜聰明
165頁出場的「杜先生」是杜聰明。這題不算影射,根本是明講,小說行文就有寫到「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在此一記,提醒不熟悉台灣史的讀者。
4.顧公子 = 郭松棻
170頁提到:「顧公子同樣年少就在曹老師家學英文,讀原文書完全不是問題,學校裡的課他還嫌無聊,很少來,唯有殷先生的邏輯課,才見他大剌剌坐在最前排翹二郎腿。」此處的「顧公子」應是小說家郭松棻,這是他還就讀台大外文系、還沒出國留學的時代。
在郭松棻的自述裡,他確實跟蘇維熊教授(曹老師)關係密切,並且也非常在意殷海光(殷老師),甚至有一篇小說〈秋雨〉就是在想像殷海光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另外有兩處證據:一是在176頁,凱西小姐與顧公子的對話提到,顧公子的父親要去日本,因為當時的台灣「要把日本畫從國畫裡踢出去」,並且這些繪畫跟大稻埕有關。這所有線索,都顯示顧公子的父親是日治時期的膠彩畫家郭雪湖,他最有名的畫作便是描繪大稻埕的〈南街殷賑〉。二是在184頁,多年後凱西小姐聽說顧公子一起去美國,活躍於「保釣運動」,指的應該就是郭松棻和他的小說家妻子李渝。
關於郭松棻的故事,可見拙作《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5.殷老師 = 殷海光
170頁裡,顧公子只願意上「殷老師」的課,這位殷老師教邏輯,應當是台大哲學系的殷海光教授。最直接的證據是171頁,凱西小姐回憶起一個學術名詞:「意底牢結,ideology,殷先生自己譯的詞……」「ideology」現在通稱「意識形態」,但殷海光有一非常傳神的翻譯,就是「意底牢結」,此處明顯指向殷海光。
殷海光早年反共挺蔣,戰後卻因為貫徹自由主義的立場,參與《自由中國》雜誌,屢屢以言論挑戰蔣政權的權威,最終被軟禁在家,抑鬱以終。殷海光不只是哲學系教授,更是1950-1960年代,嚮往自由的知識份子的象徵人物。
6.張少爺 = 張超英
175頁出場的「張少爺」,應是指張超英。小說裡的張超英極為富有、品味超群,以本省人的身份在政府裡力爭上游,歷任新聞、外交等領域,這些特徵都與張超英符合。張超英活躍於對日本的外交活動,創下許多驚人事蹟。詳細故事,可見陳柔縉的名作《宮前町九十番地》。
7.彭先生 = 彭明敏
在177頁,凱西小姐回憶起了「彭先生」,應是指彭明敏。小說提到「發生了彭先生的事」,應當是指「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事件,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草擬了一份宣言,鼓動台灣自主自救運動,但事發遭到逮捕。187頁提及彭先生潛逃到歐洲受訪,也與1970年彭明敏在瑞典尋求政治庇護的情節符合。
8.老謝 = 謝里法
181頁出場的「老謝」,出身於大稻埕、學藝術,先是在巴黎留學,後來又赴美。這些經歷,都與謝里法符合。謝里法本身除了是重要的藝術家,也是台灣藝術史的重要研究者。他所撰寫的《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早在1981年就開始介紹日治時期的畫家。2008年,他更將台灣美術史的故事小說化,撰寫了《紫色大稻埕》,並於2016年被改拍為電視劇。
9.阿辰 = 黃昭夫;嘉先生 = 張維嘉
如果不是作者在後記的提示,我還真不知道這個事件……小說中後段提到,一位留法台灣人「阿辰」刺殺國民黨訪法的政治人物,因而遭到逮捕。這是真實事件「黃昭夫事件」的改編,而全力營救阿陳的「嘉先生」,則是在法國政界關係良好的台灣人張維嘉。
10.紐約的彼得 = 黃文雄
在200頁,凱西小姐跟妹妹通電話時,討論起上一條的阿辰能否回台灣的問題,提了一句:「聽說紐約彼个彼得已經轉去,伊應該嘛會使轉去才對。」這裡的「彼得」,應是「黃文雄刺蔣案」的黃文雄。從阿辰的刺殺案(法國的黃昭夫事件)連結到彼得能否歸國(紐約的黃文雄刺蔣案),是合理的結構。黃文雄於1970年,留學美國期間,與妹妹黃晴美、妹婿鄭自才策劃刺殺訪美的蔣經國,最終失敗被捕。
相關故事,可見我之前寫過的〈【退讚台灣史】1970年,黃文雄刺蔣案〉。
*
以上筆記,留給自己也留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白色畫像》是非常厲害的小說,這些影射和脈絡編織,相較於整體的小說表現,不過是相對瑣碎的細節。如果讀者因為無法辨識出這些人物,而感受到與文本「有隔」,那就太可惜了。因此,我把目前能夠辨識的線索羅列如上,希望能幫助更多人進入賴香吟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