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文學是很主觀的,所以怎麼解讀都可以⋯⋯才怪:什麼是「文本證據」|真文青養成班
2022/01/14 _
Youtube
在上一期的「真文青養成班」裡面,我講到文學圈內的主流認為,我們在解讀文學作品時,「不應該」以作者的想法為正確答案。當我這麼說,很多人立刻留言回應:「那這樣子,文學作品的解讀怎麼可以拿來出考題?這樣就代表沒有正確答案了不是嗎?」
他從沒被當成作家,卻充滿文學感:《劇場》的黃華成
2022/01/14 _
文學評論
文學圈從未把黃華成當成作家,他不是那種「自己人」。然而,黃華成的一言一動卻充滿了「文學感」,總是以某種「側面」的形象,出現在文學史裡。
【吃書而肥】《阿共打來怎麼辦》,一本書完整入門台海軍事議題
2022/01/08 _
Youtube
之前我在頻道裡介紹過《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當時就覺得很羨慕日本人,很希望能看到一本台灣版本的。沒想到過沒多久,真的就等到了《阿共打來怎麼辦》。這本書由王立發表在部落格上的一系列文章為主體,並且邀請沈伯洋撰寫資訊戰相關的章節,是針對台灣人設計的軍事科普入門。這集影片,我們就來推薦這本書。
經典也青春EP358:朱宥勳談《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主持人:陳蕙慧
2022/01/06 _
他人之眼
這是我在「經典也青春」這個節目上的專訪,與主持人陳蕙慧對談《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的寫作歷程。以下為「經典也青春」的podcast連結與說明文案。
因為他們沒有教我放棄—— 專訪朱宥勳《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 by陳芷儀
2022/01/04 _
他人之眼
本文為陳芷儀專訪、發表於「歪腦why not」網站。全文環繞著2021年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內文多有我在他處未曾談及的內容。
【吃書而肥】中生代的成熟,新生代的爆發:2021年文學新書精選
2021/12/31 _
Youtube
今天跨年,來回顧一下我個人的「2021年十大精選文學書」。喝葡萄酒的人常常會講年份,說某年的酒比較好,某年的酒比較差一些。如果文學也有年份的話,我會說2021年是一個還不錯的年份,至少是中上水準。以下十本書,就是我今年的精選名單。
台灣小說史一百年(1920-2020)關鍵字
2021/12/31 _
文學評論
以下表格,是我2021年,於與點堂開設的四梯次「台灣小說史」課程關鍵字。這四梯次課程,剛好包含了1920年到2020年的,「台灣小說史的第一個世紀」。依照年代,我將關鍵字分為「事件」、「思潮或概念」、「小說家或評論家」三個區塊,方便同學查找。
總理就職彼一日
2021/12/26 _
小說創作
毋寧說,它的危險就在於,它並不純粹現實,也不純粹虛構。它只是寫了一種可能,一種陳紀瀅從未考慮過,直到此時才意識到「原來你們台灣人是這樣想的」之可能。就像是赤腳在房間裡走了好幾天,才突然發現,地板上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早就有一塊銳利的破玻璃片。你不知道有玻璃片便罷,一旦知道了,就不能不有一種後怕。
伍佰〈斷腸詩〉:化用古典美學,不一定要塞滿文言文,也不必斷手斷腳|聽歌職業病
2021/12/24 _
Youtube
之前我們做了〈芒種〉的解析,讓大家知道什麼是「不好的古風」。那好的古風又是什麼樣子呢?怎麼樣「化用古典」,才能達到效果又不顯得假掰、僵化?這期影片,我就邀請我的好朋友陳茻來跟大家聊聊。
恐懼的背面:讀黃連煜〈滅人山〉
2021/12/24 _
文學評論
歷史的慘痛應當銘記,但我們不只要聽先民之言,也應觀先民之行。他們咒罵怨毒、身心俱碎,可是他們畢竟是來了,並且在此紮根繁衍。那是他們沒有寫在詩裡,我們卻能讀出來的詩外之詩。這也正是〈滅人山〉所捕捉的微言大義了吧。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