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知識普及只是降低入行的門檻,無法讓人變成專家
2021/10/20 _
他人之眼
本文是大塊文化為了《專家之路》一書進行的訪談,由大塊編輯擬定題目,我以文字回答。
從負債,變成資產:重回「台灣」的新世代文學創作
2021/10/18 _
文學評論
邱貴芬教授的「從負債變成資產」說法,很精準地抓住了過去數年,臺灣新世代文學創作者的趨勢。而沿著這個趨勢,我想在本文提出更進一步的觀察:我認為,2020 年代的臺灣文學創作,將進入臺灣文學史上的「第三波現實主義浪潮」。
反正我很閒〈失戀男的殼〉:結構環環相扣,情節翻轉有力的精巧劇本|敘事X光機
2021/10/15 _
Youtube
我沒有想到,我竟然有一天會做影片分析「反正我很閒」。不是因為我不喜歡他們,他們很厲害,但他們的厲害通常都Kiang得很難以常理分析。
但是,他們上週的影片〈失戀男的殼〉不一樣,這部影片的結構、情節、象徵都非常漂亮,你不說是「反正我很閒」,我還會以為是今年哪個大文學獎的首獎作品。這支影片,我們就來聊聊〈失戀男的殼〉有哪些厲害的設計。
如果台灣將有一個國慶日:「文協」的誕生及其意義
2021/10/09 _
時事雜談
「文協」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有這麼多地方在紀念它?這樣說吧,如果有朝一日,台灣要有自己的「國慶日」,我認為就應該擺在10月17日。文協成立,幾乎就可以說是「現代台灣的生日」。
黑板牆的消息
2021/10/07 _
抒情散文
我只是拿起一枝粉筆,奮力伸起我頗嫌太短的手臂,在黑板牆的左側抄下了一首我很喜歡、但並不太廣為人知的詩。那是我在黑板牆上留下的第一排字跡。醜醜的,帶有一點太久沒用手寫字的笨拙。但這就開始了一切,我將在這裡,用粉筆灰把一百年來台灣文學的執著與困頓,悲傷低潮的時刻與意氣昂揚的時刻,通通塗描出來。
┃༄ 吹來閱讀的風 ༄┃ 朱宥勳:每本書都是一次你本來沒有的人生
2021/10/02 _
他人之眼
我參與了「第43屆中小學優良讀物」的評選。除了評選之外,他們也錄了一系列影片,來挑出我心目中的精選書單。現在影片上線了!歡迎參考書單及理由,官網也有有獎徵答~
【台灣ip研究院】劇情與深度兼具的原住民小說:霍斯陸曼・伐伐〈失手的戰士〉
2021/10/01 _
Youtube
前幾個月,公視推出了高規格製作的《斯卡羅》。老實說,雖然這個歷史題材本身很值得拍,但我覺得這部戲劇的改編問題很多,可惜了一次大手筆的投資。而這齣戲對原住民的描繪也有不少問題,更深深讓我感到:為什麼不選擇原住民作家自己撰寫的,優秀的原住民小說呢?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原住民小說,霍斯陸曼・伐伐的〈失手的戰士〉。
在媒介裡求生:臺灣文學的機會與命運(科技部人文講座文字紀錄)
2021/09/22 _
他人之眼
文字曾經是人們流通資訊最為強勢的媒介,然而在當前的科技時代,文字的優勢已然消逝,只能從「強勢」的地位轉為其他媒介的「基礎」或「輔助」⋯⋯然而這並不意味文字將走入窮途末路,反而將擁有如基礎建設般的無可取代性。
【閒談】減重兩年小記
2021/09/18 _
抒情散文
也是在這時候,我深切意識到減重是非常非常需要資本的,我之在三十多歲才開始,完全是合邏輯的。首先你要有時間有精神固定運動,剛畢業的我才做不到;接著你要有閒錢來挑食物,把學生時代開始,就可以用一勺滷汁一顆荷包蛋配掉兩碗飯的習慣換掉。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我現在減出一點心得,但我還是並不覺得需要去鼓吹別人減重。「少吃多動」四個字的重量,比很多人以為的更沉重⋯⋯
矯健的戰鬥小詩篇(張亦絢《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推薦序)
2021/09/10 _
他人之眼
在「文學作為行動」這個表達裡,並不是任何行動都算文學,也不是任何文學都有行動的高度——以這個表達衡量文學,並不是開方便之門與放行諸事。而我幾乎是雀躍萬分的,發現《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無論就其寫作初衷,或是內容旨趣,在在都無愧於「文學作為行動」的美學精神。傳略只是最表面的形式,這本書真正嘗試處理的,正是「文學如何成為行動」的命題。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