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閒談】減重兩年小記
2021/09/18 _
抒情散文
也是在這時候,我深切意識到減重是非常非常需要資本的,我之在三十多歲才開始,完全是合邏輯的。首先你要有時間有精神固定運動,剛畢業的我才做不到;接著你要有閒錢來挑食物,把學生時代開始,就可以用一勺滷汁一顆荷包蛋配掉兩碗飯的習慣換掉。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我現在減出一點心得,但我還是並不覺得需要去鼓吹別人減重。「少吃多動」四個字的重量,比很多人以為的更沉重⋯⋯
矯健的戰鬥小詩篇(張亦絢《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推薦序)
2021/09/10 _
他人之眼
在「文學作為行動」這個表達裡,並不是任何行動都算文學,也不是任何文學都有行動的高度——以這個表達衡量文學,並不是開方便之門與放行諸事。而我幾乎是雀躍萬分的,發現《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無論就其寫作初衷,或是內容旨趣,在在都無愧於「文學作為行動」的美學精神。傳略只是最表面的形式,這本書真正嘗試處理的,正是「文學如何成為行動」的命題。
閱讀一片星空燦爛(楊翠《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推薦序)
2021/09/08 _
他人之眼
宥勳要說的是,他們也可以有別的選擇,或者,他們其實已經做了別的選擇,但我們長期把他們簡化了、單面化了。
銘刻故事的故事(盛浩偉《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推薦序)
2021/09/07 _
他人之眼
文學一向是單純,卻又沒那麼單純的一件事。只要有人寫下,文學就會存在;但就算有人寫下文學,它仍舊可能被輕視、被遺忘、被束之高閣,而寫下它的人,也可能因此掏空自我,卻沒有獲得任何回報。這毋寧是悲劇。要盡力避免這樣的悲劇頻繁發生,就需要有人付出心力,做些什麼。這是列於這條「不得不」傳統當中的作家及作品們,有深刻體悟並付諸行動的事;而我私心以為,這也是朱宥勳沒有在寫小說的時候,總是努力在做的事情。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新書幕後:台灣小說家的生命故事,本身就不輸一部曲折的小說
2021/09/05 _
Youtube
之前,我已經在頻道的社群貼文講過,我在九月會出版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主題是九位台灣小說家,如何在戒嚴時期一邊對抗政治壓力,一邊守護文學信念的故事。今天這支影片,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寫這本書幕後的一些想法。
這本書我整整寫了六年,幾乎可以說是我寫作生涯最難寫的一本書。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後記:這也是他們教會我的
2021/09/04 _
抒情散文
現在就只做我現在能做到的事,那些看似毫無不現實的夢,才有機會一一完成。
這也是他們的故事教會我的。
遙遠的回音
2021/08/28 _
抒情散文
鍾老已經去世了,但他的回音並沒有散佚。彷彿就是專程來告訴我:嘿,你寫完啦,那,有件事要讓你知道囉⋯⋯大學參加寫作團體之後,我和幾個朋友三不五時都會把「文學之神」掛在嘴上。但這一刻,我真真切切感覺到,如果真的有神,這必是祂安排的吧。
【課本沒教的:】胡適〈母親的教誨〉,被課本編輯剪到連他媽媽都不認識了
2021/08/27 _
Youtube
前一陣子,我在頻道的社群貼文裡,調查大家還有沒有在課本裡讀過胡適〈母親的教誨〉這篇文章,沒想到現在還有那麼多課本和補充教材都有選錄,我本來以為它應該要成為時代的眼淚了。看來,「舔眼翳病」和「娘什麼,老子都不老子」這兩個梗,還會再繼續流傳一陣子了。
但實際上,課本裡所選的〈母親的教誨〉,並不是胡適所寫的原文,而是經過摘錄的。而且,寫得最好的部分都被剪掉了。
《斯卡羅》之後,如果你想讀點原住民小說
2021/08/25 _
文學評論
在《斯卡羅》上映後,有一種稱讚的說法,是「它讓我們看到了原住民的故事」。這是眾多「稱讚」裡,最糟糕的一種。
事實上,原住民的故事早就在那裡了,並不需要等待一群漢人的「發現」。
【臉書】回覆「國民黨也殺很多外省人啊」之說
2021/08/21 _
時事雜談
重點不是「我是不是又同情共產黨」,重點是:
「為什麼當時會同情台灣人的,以左派人士居多?」
你們國民黨在幹嘛?
國民黨在台灣殺人越貨,左派人士在台灣修補族群裂痕,你覺得台灣人要怎麼選擇?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