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伍佰〈斷腸詩〉:化用古典美學,不一定要塞滿文言文,也不必斷手斷腳|聽歌職業病
2021/12/24 _
Youtube
之前我們做了〈芒種〉的解析,讓大家知道什麼是「不好的古風」。那好的古風又是什麼樣子呢?怎麼樣「化用古典」,才能達到效果又不顯得假掰、僵化?這期影片,我就邀請我的好朋友陳茻來跟大家聊聊。
恐懼的背面:讀黃連煜〈滅人山〉
2021/12/24 _
文學評論
歷史的慘痛應當銘記,但我們不只要聽先民之言,也應觀先民之行。他們咒罵怨毒、身心俱碎,可是他們畢竟是來了,並且在此紮根繁衍。那是他們沒有寫在詩裡,我們卻能讀出來的詩外之詩。這也正是〈滅人山〉所捕捉的微言大義了吧。
迷誠品Podcast EP116|當創作者穿越時空:該堅守本分還是借鏡未來? ft.朱家安
2021/12/23 _
他人之眼
過去幾年間,影視小說大為流行穿越時空的設定。安勳上工系列二第一集,我們將大開腦洞,雜揉穿越概念,一同思索創作者的靈魂拷問:
如果能穿越時空,忠於自己卻沒沒無名與抄襲別人享有盛名,哪一個選擇對創作者來說更難?關於創作,還有哪些超越的思考?
「李靚蕾IG發文」的寫作安排
2021/12/18 _
時事雜談
看了這篇文章不禁覺得,作文還考什麼「新冰箱」、「季節的感思」呢?真要讓學生體驗什麼是「融記敘、抒情與說理於一爐」的威力,讓學生想像知性與感性齊出是什麼樣子,不如考學生怎麼寫分手信或公關聲明吧。
我們還來得及「言文一致」嗎——台文創作新浪潮
2021/12/17 _
文學評論
2021年11月2日,出現了一幅文化界未必會注意到,但對台灣本土語言創作來說有重大意義的「奇景」。台灣最熱門的遊戲實況主魯蛋,在網路上直播他遊玩《廖添丁:稀代兇賊の最期》這款遊戲的過程,長達七個小時⋯⋯
鄉土文學:「認識你自己」的願望
2021/12/17 _
文學評論
「認識你自己」是一句著名的希臘格言。而在台灣新文學的第一個世紀裡,大多數時候的台灣人,卻都是被勒令「不許認識你自己」,描寫鄉土的代價,往往就是被文壇封殺乃至於被政治整肅。過去這一百年的台灣文學史,正可以看作是一部「終於能夠光明正大描寫自己」的歷史,而「鄉土文學」,正是在這百年之中,最致力使「認識你自己」從一個艱難的願望,轉而成為普遍共識的文學流派。
【2525Plus】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陳映真
2021/12/17 _
他人之眼
這支影片,是大塊文化25週年系列活動拍攝的。出版社給我大概三十分鐘的時間,聊聊今年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有趣的是,拍攝的攝影棚,以前就是「輝瑞藥廠」之所在地,也就是《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所介紹的陳映真任職的地方——他曾經就在這棟大樓工作呢。
因此,我便決定以陳映真為主軸,來聊聊書裡的一些想法,以及我沒收錄在書中的一些故事。
作者到底有沒有死?詮釋文學作品時,作者的想法重要嗎?|真文青養成班
2021/12/13 _
Youtube
「真文青養成班」這系列影片,就是針對跟我當年一樣茫然的同學們,希望可以幫上一點忙。我們這支影片,就先來講一個超經典的問題:當我們在詮釋文學作品的時候,到底可不可以跟作者「對答案」?為什麼有的人會主張「作者已死」,不需要管作者怎麼想?
點心就是點心,既不高大也不卑微:楊双子散文集《開動了!老台中》
2021/12/07 _
文學評論
這或許就是《開動了!老台中》的微言大義了:在有限裡吃精巧,在日常裡見精神。點心就是點心,既不高大也不卑微。它不追求至高無上的美味,但求你能沒有負擔地,感覺到那一點點歷久不散的心意。
老派,但極為誠懇:郭強生《作家命》
2021/12/03 _
文學評論
《作家命》實際上是郭強生文學觀點的凝結,而他的觀點幾乎可以稱得上「老派」——拒絕市場、拒絕思潮、衷心相信文學唯一的任務,就是探索後設語言所不能抵達之地。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