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人家寫得差又怎麼樣?——文學評論到底是來幹嘛的
2016/06/01 _
文學評論
在我念台文所最後一年,開始埋首寫論文的某一天,我爸爸開車接送我。在駕駛座上,他用一種深思熟慮之後還是忍不住的語氣問我:「所以你們唸文學的,寫那些論文和評論,是為了什麼呢?」
抄襲之後會怎樣:給文學初心者的指南
2016/05/09 _
時事雜談
抄襲之後會怎樣?這並不是一件可以心存僥倖的事情。你所做的一切,終究會回到你自己身上的;尤其是在網路時代,這時代沒什麼別的特色,就是記憶力特別持久,而你的創作生涯可沒有什麼S/L的機會。
淡的自覺,生活的拾掇——李金蓮《浮水錄》
2016/04/20 _
文學評論
筆者認為,「清淡」這個形容詞應是來自「三個減法」:情節上減低戲劇性、敘事上減低形式感、文字上減去不必要的修飾。依此定義,其中一條線索也許可以拉到日治時期張文環的自然主義,然後沿著戰後的鄭清文以下,乃至於1990年代的袁哲生。
打造一個作家:刻板印象與身份整飾
2016/04/01 _
文學評論
除了外型和特徵,「作家」通常也被賦予某些特質,好像唯有那樣的人類才能學會如何組織文字。比如他一定是孤高、不合群的(而不是交遊廣闊的);他一定帶有某種憂鬱氣質(而不是開朗樂觀);一個好作家充滿靈思,彷彿一道神祕主義的湧泉(而不是「訓練有素」的);作家不慕榮利(而不是尋常職業);作家寫文章時總是一出手就渾然天成,才氣橫溢(而不是費心經營、反覆打磨技術)。除了外型和特徵,「作家」通常也被賦予某些特質,好
要不要體罰——先來談談教育的「極限」吧?
2016/02/22 _
時事雜談
有時候「放棄」反而是溫厚的耐心,錯誤的執著反而殘酷。就讓教育努力解決教育能解決的,然後讓社會來面對接下來的事情吧。
到了那一天,我們才能說自己已經盡了人事。雖有缺憾,但終於對得起「教育」這兩個字了。
傷口總會癒合——讀李屏瑤《向光植物》
2016/02/20 _
文學評論
《向光植物》總是再三重複「受傷>療癒」的情節,並且透過敘事者的陳述和實踐,不斷重提「所有的傷口終會痊癒」的說法,不見得是全然寫實的。那是小說家一再合十祝禱的手勢,「你要好好的」。
政治or不政治,that’s a question──文學的社會(不)參與
2016/02/01 _
文學評論
文學是否應與政治緊密結合,其實不是一個「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一個「要不要」的問題,關乎時代風氣和作家的個人選擇。過去一百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世代的文學對這個議題都有不同的態度,兩者之間的距離也在不斷變動。
生養的暗面,罪咎的根源:重讀陳映真
2016/01/20 _
文學評論
那是帶在血裡面的罪。這樣的精神刻痕,閃現在小說當中的,就是小說角色時常出現的「無理由的罪咎」。你有罪,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是因為你生而為你;或者說,錯誤早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就種下了⋯⋯
戀慕的母親與拮抗的父親:兩個重讀郭松棻的線索
2016/01/20 _
文學評論
家族的暗面,襯在事物底下的影子,或許將是使我們的小說閱讀,重新立體起來的關鍵。
迎面的困難——讀張亦絢《永別書》
2016/01/20 _
文學評論
那終究是無可描述,無可救贖的吧——賀殷殷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句話,如果我略知法語的朋友沒有錯譯的話,應該是:「我丟下你們了。」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