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現實的剪裁,小說的容器:讀楊青矗《工廠人》
2018/02/12 _
文學評論
因此,我更傾向將「透明」這種信念,理解為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問卷」是小說家在自身經驗的有限性裡,突破限制的努力;小說則是小說家動員其所能動員的媒介,全力抗擊現實困境的努力。在這個意義上,寫實主義小說如《工廠人》的美學,可能不完全來自小說的「文本」本身,而更來自寫小說的這整個「行動」上。那樣樸拙的、天真的、熱切的心意,也是一種文學的風景。
大考中心玩真的——2018年學測國文科考題的趨勢與意義
2018/01/30 _
時事雜談
無論如何,正確的大方向是明確啟動了。台灣在1945年後,最進步的一波國文科改革和文學教育現代化運動,如今已能看到浪潮的前鋒了。
這不是那個烏托邦:王力雄《大典》
2018/01/01 _
文學評論
如果說傳統的反烏托小說描述的是「蛋殼再密也有縫」,《大典》的科技世界大概已經碎成一碗蛋花湯了。故事中的每一項技術看起來都鋪天蓋地,一旦在中國社會實作就左支右絀。
革命前夕的槍聲:「文白論戰」與「泛中文系體系」
2017/12/26 _
文學評論
然而為何要反覆為特定「經典」進行心肺復甦,而不是讓它安心上路?哪些經典值得人工呼吸,誰來決定的,此中的政治過程又是什麼?這在泛中文系的抒情傳統裡當然更難有普遍的批判和反思,少數清醒的年輕學者也難以扭轉結構。
轉型正義還要遲到多久:台灣文學的「余光中難題」
2017/12/14 _
時事雜談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或可以用兩個時間點來理解此事的意義:一是在2016年底,余光中在鄉土文學論戰的論敵陳映真逝世;兩人在一年之內離世,象徵著一個世代的文學人逐漸凋零。二是在2017年的12月5日,立法院通過了「促轉條例」,讓後續的「轉型正義」行動有了張本;作家有涯的生命已然消逝,歷史的釐清與追究卻正要開始。
好奇心激活一隻小說家:序李奕樵《遊戲自黑暗》
2017/12/04 _
文學評論
有的人,我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會喜歡寫小說。
比如李奕樵。
找到能力指標,就不必迷信經典:國文科課審會的爭議
2017/08/22 _
時事雜談
事實上,用「經典」當作把某篇文章選入課本的理由,是遠遠不夠的。全世界的文學史何其漫長又何其廣闊,別說75課的高中國文,就算給你750課的篇幅都選不完。光是中國文學——或者任何一個卓然有成的文學體系——本身,就不可能用區區幾十課的「必選篇章」去概括。所以,選擇早就發生了,過往被認定為非選不可的篇章,其實也不過就是某次課綱制定的審定結果而已,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神聖性。
可以名狀吧——讀盛浩偉《名為我之物》
2017/05/27 _
文學評論
我不喜歡那些拿「無以名狀」當擋箭牌的散文,那些以自己無能或不願將話說清楚的為傲的散文。我偏狹地覺得:以有形追無形,以物質性的文字固定精神性的概念,這是文學創作者的工作,無以名狀的仿效者們只是拿它當做怠惰的藉口。
盛浩偉的《名為我之物》就完全是一本「可以名狀」之書。
風化的堡壘:《短篇小說》及其他
2016/12/20 _
文學評論
總之,此刻回看在2016年確定停刊的《短篇小說》,竟爾像是台灣文學小說發表板塊的一處最後的堡壘了。當初創刊之時,大家也是對它刺激創作、活絡台灣小說環境寄予厚望的。但堡壘終究不敵沙漠化的風暴,風化在強大的逆風當中了。這畢竟不是一次漂亮的企劃就可以逆轉的局面。
骯髒的榮耀——台灣的「文學獎」
2016/12/01 _
文學評論
於是,文學獎就成為一種「骯髒的榮耀」。所有的寫作者都知道,從亂軍之中殺出血路得獎,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大部份的人也期待能夠爭取到這樣的榮譽;但同時,一名寫作者卻又必須適度撇清,顯示自己和文學獎保持距離,並沒有墜入文學獎所提供的世俗名利當中。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