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找到能力指標,就不必迷信經典:國文科課審會的爭議
2017/08/22 _
時事雜談
事實上,用「經典」當作把某篇文章選入課本的理由,是遠遠不夠的。全世界的文學史何其漫長又何其廣闊,別說75課的高中國文,就算給你750課的篇幅都選不完。光是中國文學——或者任何一個卓然有成的文學體系——本身,就不可能用區區幾十課的「必選篇章」去概括。所以,選擇早就發生了,過往被認定為非選不可的篇章,其實也不過就是某次課綱制定的審定結果而已,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神聖性。
可以名狀吧——讀盛浩偉《名為我之物》
2017/05/27 _
文學評論
我不喜歡那些拿「無以名狀」當擋箭牌的散文,那些以自己無能或不願將話說清楚的為傲的散文。我偏狹地覺得:以有形追無形,以物質性的文字固定精神性的概念,這是文學創作者的工作,無以名狀的仿效者們只是拿它當做怠惰的藉口。
盛浩偉的《名為我之物》就完全是一本「可以名狀」之書。
風化的堡壘:《短篇小說》及其他
2016/12/20 _
文學評論
總之,此刻回看在2016年確定停刊的《短篇小說》,竟爾像是台灣文學小說發表板塊的一處最後的堡壘了。當初創刊之時,大家也是對它刺激創作、活絡台灣小說環境寄予厚望的。但堡壘終究不敵沙漠化的風暴,風化在強大的逆風當中了。這畢竟不是一次漂亮的企劃就可以逆轉的局面。
骯髒的榮耀——台灣的「文學獎」
2016/12/01 _
文學評論
於是,文學獎就成為一種「骯髒的榮耀」。所有的寫作者都知道,從亂軍之中殺出血路得獎,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大部份的人也期待能夠爭取到這樣的榮譽;但同時,一名寫作者卻又必須適度撇清,顯示自己和文學獎保持距離,並沒有墜入文學獎所提供的世俗名利當中。
推坑也是一門專業:文學科普的實踐可能
2016/10/01 _
文學評論
沒有什麼比讀者信任更珍貴的了。台灣文學並不是沒有好作家、好編輯,也並不是沒有市場(兩千萬的人口,放在全世界來比並不算少),但缺的正是信任。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在讀者買下來、開始閱讀以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買到了什麼——,文學的產業是徹頭徹尾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在夢想燎原大火之前,至少得先學會護住每一株初燃的火苗啊。
回覆趙剛教授
2016/09/14 _
時事雜談
(作者記:我在網路上發表〈趙剛教授,您或許還是需要一點台灣文學〉一文後,趙剛寫文章「回應」了我的說法,並語多輕薄。因此我也在臉書以長文回應,此即當時的回應長文。)
如果閱讀不再是個人的事
2016/09/13 _
抒情散文
媒介轉換之後,行為模式也會跟著轉換。直播只是一個例子,提醒我自己:思考文學未來的可能性時,不能單純的只是將不同的媒介,視為不同的「排字平台」。文字仍然有它歷久彌新的力道,但人們使用它的方式,卻未必只能如過去想像的那樣。
王文興的《剪翼史》,重新發明的車輪
2016/09/07 _
文學評論
但《剪翼史》的出版,距離1976年震驚文壇的《家變》已四十年了。令人尷尬的是,經過漫長時光的洗刷,現今的社會與文學脈絡已與當年全然不同。如今讀來,《家變》仍然詰屈聱牙,但那種文字營為不會有什麼震懾效果了——在網路時代,古怪的文字我們都見得很多。
趙剛教授,您或許還是需要一點台灣文學
2016/09/06 _
時事雜談
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吧。喜歡陳映真的小說,真的不需要找那麼多外圍的藉口來壯膽。同樣的,想要發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民族認同,也不必塑造一位假的先知來壯膽。放過陳映真,也放過自己,好好地自己把自己的話說清楚吧。
寫歷史,以及寫自己:讀《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2016/08/22 _
文學評論
禁錮楊逵的歷史冰山早已融去多年,但台灣島上的歷史氣候,卻還稱不上春暖花開。古墓老人遠去,曾經陪伴過他的「孤女」,此刻有了氣力,準備要扶起棄置已久的鋤頭,要使得此間重新開滿歷史之花吧。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