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我更在乎的是你的孩子
2016/06/29 _
時事雜談
我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在《國語日報》寫下〈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這篇文章的。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會有幾個孩子看到,但就算這些讀者當中,只要有一個人因而不再被自己的性別給困擾,這一切就是值得的。一篇文章當然也遠遠不夠的,在性別平權議題正式進入教材之前,這樣子對性別研究學術界來說陳腔濫調的文章,還要越多越好,最好多到每一個角落的孩子都看到煩的地步。
「忽然」的清晰——讀賴香吟《文青之死》
2016/06/20 _
文學評論
另外一個節奏上令人驚艷的地方,是賴香吟不只能寫好緩慢,節奏該快的時候,也是能迅如奔雷,一箭紅心。而這樣的瞬間加速,往往都發生在靠近結局之處,留下一道漂亮的煞車痕。
從簡斷到凝鍊:徐浩峰的兩部《師父》
2016/06/13 _
文學評論
徐浩峰的電影《師父》,改編自他所著的短篇小說集《刀背藏身》當中的短篇〈師父〉。兩部作品,從小說原著、電影編劇到電影導演都是同一人,這是一個很稀有的情況,對有志於思索改編,思考文字和影像兩種創作媒材不同特質來說,此二「控制變因」了的文本,想必能帶來很多啟發。
是什麼居住在文本之間──馬華當代小說的後設傾向
2016/06/02 _
文學評論
於是這就帶出了本文的主要疑問:如果說在1995年,台灣的後設小說已如黃清順所分析那樣漸漸沒落,為什麼在「在台馬華文學」視野下編選的「馬華當代小說選」,反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迎來了「後設傾向」小說創作質量上的高峰?這樣的發展和台灣文學圈的發展有何關聯?又有何自身的特殊因素?
人家寫得差又怎麼樣?——文學評論到底是來幹嘛的
2016/06/01 _
文學評論
在我念台文所最後一年,開始埋首寫論文的某一天,我爸爸開車接送我。在駕駛座上,他用一種深思熟慮之後還是忍不住的語氣問我:「所以你們唸文學的,寫那些論文和評論,是為了什麼呢?」
抄襲之後會怎樣:給文學初心者的指南
2016/05/09 _
時事雜談
抄襲之後會怎樣?這並不是一件可以心存僥倖的事情。你所做的一切,終究會回到你自己身上的;尤其是在網路時代,這時代沒什麼別的特色,就是記憶力特別持久,而你的創作生涯可沒有什麼S/L的機會。
淡的自覺,生活的拾掇——李金蓮《浮水錄》
2016/04/20 _
文學評論
筆者認為,「清淡」這個形容詞應是來自「三個減法」:情節上減低戲劇性、敘事上減低形式感、文字上減去不必要的修飾。依此定義,其中一條線索也許可以拉到日治時期張文環的自然主義,然後沿著戰後的鄭清文以下,乃至於1990年代的袁哲生。
打造一個作家:刻板印象與身份整飾
2016/04/01 _
文學評論
除了外型和特徵,「作家」通常也被賦予某些特質,好像唯有那樣的人類才能學會如何組織文字。比如他一定是孤高、不合群的(而不是交遊廣闊的);他一定帶有某種憂鬱氣質(而不是開朗樂觀);一個好作家充滿靈思,彷彿一道神祕主義的湧泉(而不是「訓練有素」的);作家不慕榮利(而不是尋常職業);作家寫文章時總是一出手就渾然天成,才氣橫溢(而不是費心經營、反覆打磨技術)。除了外型和特徵,「作家」通常也被賦予某些特質,好
要不要體罰——先來談談教育的「極限」吧?
2016/02/22 _
時事雜談
有時候「放棄」反而是溫厚的耐心,錯誤的執著反而殘酷。就讓教育努力解決教育能解決的,然後讓社會來面對接下來的事情吧。
到了那一天,我們才能說自己已經盡了人事。雖有缺憾,但終於對得起「教育」這兩個字了。
傷口總會癒合——讀李屏瑤《向光植物》
2016/02/20 _
文學評論
《向光植物》總是再三重複「受傷>療癒」的情節,並且透過敘事者的陳述和實踐,不斷重提「所有的傷口終會痊癒」的說法,不見得是全然寫實的。那是小說家一再合十祝禱的手勢,「你要好好的」。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