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有時候不能太順著自己:讀駒月《守護她直到終結世界》
2016/08/20 _
文學評論
整體而言,《守護她直到終結世界》,是一部思路很「順」的小說。閱讀起來沒有太多負擔,因為幾乎都是順著最尋常的刻板印象走,這同時也就讓這部小說欠缺了一些亮點。
在沒有手稿的年代
2016/08/07 _
抒情散文
就算那全是在電腦上寫成,用新細明體印出來,我也絕不會認不出來的。那就是筆跡,那就是手稿。不管書寫的工具如何變化,那種仿若掌紋一般的個人特質,是每個認真對待寫作的人都會擁有的。就算那全是在電腦上寫成,用新細明體印出來,我也絕不會認不出來的。那就是筆跡,那就是手稿。不管書寫的工具如何變化,那種仿若掌紋一般的個人特質,是每個認真對待寫作的人都會擁有的。
有風格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嗎?
2016/08/01 _
文學評論
高中開始寫作以來,我常常有「名詞定義」的困惑。作家們、文青們、報刊雜誌上的文章,都會提到很多文學上的專有名詞,但我始終搞不清楚那些詞的意思。上網去查,只會看到解釋條目裡出現更多不懂的名詞;跑去問人,大家講了半天,我還是聽不太懂。久了,就有點擔心是自己太笨,不敢再問了。
評論文字的消亡與誕生
2016/07/17 _
文學評論
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就不僅是想盡辦法榨取版面來容納專業讀者的書評,而更應該去建立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意見交換系統,讓不同取向的讀者都有機會發出聲音。我們以為的一片荒野,也許正是萬物騷動的草原也不一定。
我更在乎的是你的孩子
2016/06/29 _
時事雜談
我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在《國語日報》寫下〈你可以為任何人心動〉這篇文章的。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會有幾個孩子看到,但就算這些讀者當中,只要有一個人因而不再被自己的性別給困擾,這一切就是值得的。一篇文章當然也遠遠不夠的,在性別平權議題正式進入教材之前,這樣子對性別研究學術界來說陳腔濫調的文章,還要越多越好,最好多到每一個角落的孩子都看到煩的地步。
「忽然」的清晰——讀賴香吟《文青之死》
2016/06/20 _
文學評論
另外一個節奏上令人驚艷的地方,是賴香吟不只能寫好緩慢,節奏該快的時候,也是能迅如奔雷,一箭紅心。而這樣的瞬間加速,往往都發生在靠近結局之處,留下一道漂亮的煞車痕。
從簡斷到凝鍊:徐浩峰的兩部《師父》
2016/06/13 _
文學評論
徐浩峰的電影《師父》,改編自他所著的短篇小說集《刀背藏身》當中的短篇〈師父〉。兩部作品,從小說原著、電影編劇到電影導演都是同一人,這是一個很稀有的情況,對有志於思索改編,思考文字和影像兩種創作媒材不同特質來說,此二「控制變因」了的文本,想必能帶來很多啟發。
是什麼居住在文本之間──馬華當代小說的後設傾向
2016/06/02 _
文學評論
於是這就帶出了本文的主要疑問:如果說在1995年,台灣的後設小說已如黃清順所分析那樣漸漸沒落,為什麼在「在台馬華文學」視野下編選的「馬華當代小說選」,反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迎來了「後設傾向」小說創作質量上的高峰?這樣的發展和台灣文學圈的發展有何關聯?又有何自身的特殊因素?
人家寫得差又怎麼樣?——文學評論到底是來幹嘛的
2016/06/01 _
文學評論
在我念台文所最後一年,開始埋首寫論文的某一天,我爸爸開車接送我。在駕駛座上,他用一種深思熟慮之後還是忍不住的語氣問我:「所以你們唸文學的,寫那些論文和評論,是為了什麼呢?」
抄襲之後會怎樣:給文學初心者的指南
2016/05/09 _
時事雜談
抄襲之後會怎樣?這並不是一件可以心存僥倖的事情。你所做的一切,終究會回到你自己身上的;尤其是在網路時代,這時代沒什麼別的特色,就是記憶力特別持久,而你的創作生涯可沒有什麼S/L的機會。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