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推坑也是一門專業:文學科普的實踐可能
2016/10/01 _
文學評論
沒有什麼比讀者信任更珍貴的了。台灣文學並不是沒有好作家、好編輯,也並不是沒有市場(兩千萬的人口,放在全世界來比並不算少),但缺的正是信任。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在讀者買下來、開始閱讀以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買到了什麼——,文學的產業是徹頭徹尾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在夢想燎原大火之前,至少得先學會護住每一株初燃的火苗啊。
回覆趙剛教授
2016/09/14 _
時事雜談
(作者記:我在網路上發表〈趙剛教授,您或許還是需要一點台灣文學〉一文後,趙剛寫文章「回應」了我的說法,並語多輕薄。因此我也在臉書以長文回應,此即當時的回應長文。)
如果閱讀不再是個人的事
2016/09/13 _
抒情散文
媒介轉換之後,行為模式也會跟著轉換。直播只是一個例子,提醒我自己:思考文學未來的可能性時,不能單純的只是將不同的媒介,視為不同的「排字平台」。文字仍然有它歷久彌新的力道,但人們使用它的方式,卻未必只能如過去想像的那樣。
王文興的《剪翼史》,重新發明的車輪
2016/09/07 _
文學評論
但《剪翼史》的出版,距離1976年震驚文壇的《家變》已四十年了。令人尷尬的是,經過漫長時光的洗刷,現今的社會與文學脈絡已與當年全然不同。如今讀來,《家變》仍然詰屈聱牙,但那種文字營為不會有什麼震懾效果了——在網路時代,古怪的文字我們都見得很多。
趙剛教授,您或許還是需要一點台灣文學
2016/09/06 _
時事雜談
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吧。喜歡陳映真的小說,真的不需要找那麼多外圍的藉口來壯膽。同樣的,想要發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民族認同,也不必塑造一位假的先知來壯膽。放過陳映真,也放過自己,好好地自己把自己的話說清楚吧。
寫歷史,以及寫自己:讀《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2016/08/22 _
文學評論
禁錮楊逵的歷史冰山早已融去多年,但台灣島上的歷史氣候,卻還稱不上春暖花開。古墓老人遠去,曾經陪伴過他的「孤女」,此刻有了氣力,準備要扶起棄置已久的鋤頭,要使得此間重新開滿歷史之花吧。
有時候不能太順著自己:讀駒月《守護她直到終結世界》
2016/08/20 _
文學評論
整體而言,《守護她直到終結世界》,是一部思路很「順」的小說。閱讀起來沒有太多負擔,因為幾乎都是順著最尋常的刻板印象走,這同時也就讓這部小說欠缺了一些亮點。
在沒有手稿的年代
2016/08/07 _
抒情散文
就算那全是在電腦上寫成,用新細明體印出來,我也絕不會認不出來的。那就是筆跡,那就是手稿。不管書寫的工具如何變化,那種仿若掌紋一般的個人特質,是每個認真對待寫作的人都會擁有的。就算那全是在電腦上寫成,用新細明體印出來,我也絕不會認不出來的。那就是筆跡,那就是手稿。不管書寫的工具如何變化,那種仿若掌紋一般的個人特質,是每個認真對待寫作的人都會擁有的。
有風格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嗎?
2016/08/01 _
文學評論
高中開始寫作以來,我常常有「名詞定義」的困惑。作家們、文青們、報刊雜誌上的文章,都會提到很多文學上的專有名詞,但我始終搞不清楚那些詞的意思。上網去查,只會看到解釋條目裡出現更多不懂的名詞;跑去問人,大家講了半天,我還是聽不太懂。久了,就有點擔心是自己太笨,不敢再問了。
評論文字的消亡與誕生
2016/07/17 _
文學評論
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就不僅是想盡辦法榨取版面來容納專業讀者的書評,而更應該去建立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意見交換系統,讓不同取向的讀者都有機會發出聲音。我們以為的一片荒野,也許正是萬物騷動的草原也不一定。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