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如果再有事一點:讀楊婕《房間》
2015/10/20 _
文學評論
受過長期文學獎規訓、以及內化了各種台灣文學場域規範的我輩文青,大概都得練出一身「藏」的好本事。文章忌直白、意念忌淺近,已是台灣純文學寫作者和讀者之間樂此不疲的語言遊戲,或至少也是默契。
「文」與「語」的現代性麻煩:國語運動的再思考
2015/10/20 _
文學評論
在「中華文化復興基地」的前提下,國文和國語攜手合作,形成了新的文化階序和分工模式。一種新的論述產生了,這正是我們在近年「文言、白話之爭」常聽到的論述:「文言文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好的文言文訓練能夠增進白話文寫作的能力。」此一「階序」或說「分工」的概念,在1945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國語運動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親愛的,學術就是實務:中正台文所更名的思考
2015/10/13 _
時事雜談
因此,為了「實務」而去排擠「學術」的授課時數,甚至改變系所方向,完全是捨本逐末之事,那是不了解自身的學術訓練有什麼「市場價值」(如果這件事真的重要的話)。而妄想在系所當中多開幾學分傳播、媒體、行銷管理管理的課,就可以讓學生擁有那方面的技術,投入相關就業市場,那也是太小瞧了這些科系的專業。為了一套與現實脫軌的職業想像去塑造一個既看不起自己的專業,也看不起別人的專業的「知識」體系,實在不知該從何說起。
複製貼上的正確方法:抄襲,或致敬?
2015/10/01 _
文學評論
我們到底該如何分辨「抄襲」跟「致敬」?
首先,這兩個概念的共通點就是:某一篇後出的文章,和某一篇已發表的文章有著很相似的外型。因此,光是從「長得很像」這個特徵,是無法分辨兩者之間的差別的,這也是別有用心的抄襲者之所以能打爛仗的原因。抄襲和致敬最大的差別,其實在於「把原創的貢獻歸屬給誰」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台灣小說為何很難推向國際?——讓譯者面有難色的四個問題
2015/09/30 _
時事雜談
日文譯者天野健太郎體貼地指出:這些「落差」不應該成為一種指令,要求台灣的小說家必須往這個方向靠攏,這些問題只是他們長久閱讀台灣小說感受到的疑惑。但對我來說,我認為這些「讀者反應」是很珍貴的,無論小說家是否願意接受這些「國際標準」,多知道一些想法不是壞事。
以「小說」寫史?——巴代《最後的女王》的小說技術商榷
2015/09/20 _
文學評論
畢竟作者宏大的寫作計畫和特殊的視角,絕對有機會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如果作者不僅以「紀錄」為滿足,而希望真的抵達「創作」之境的話。
連方瑀和她的好家人們:新世紀文學家族的誕生
2015/09/06 _
時事雜談
在我這一輩人,看到的文壇風景已不是「副刊的黃金時代不再」了。美好時代不再,那是大環境使然,但至少還可以做些正常的事,守護某些價值,文學本來就不害怕寂寞。但連這樣一小方地方都守不住,那副刊所能持守的文學意義,我不知道還能下探到什麼地步。
他們當然可以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但我們有必要讓副刊的文學傳統都賠進去嗎?
李登輝的同代人──九位小說家筆下的亞細亞孤兒
2015/08/27 _
時事雜談
重要的不是我們以前「到底」是誰,這是不會、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以後「可以」是誰?
再下去一定會有水源——讀吳明益《單車失竊記》
2015/08/16 _
文學評論
而吳明益的用心之處,在於這趟「尋找單車之旅」中,敘事者所遭遇的重要角色幾乎都織進了緬北森林的那場戰爭中。由於尋找單車,所以引出銀輪部隊;由於銀輪部隊,引出了參戰過的外省老兵和被徵召的原住民軍伕。讀者閱讀過程中會發現原本互不相干的故事線,漸漸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聯繫起來。
純文學的敵人是九把刀嗎?──純文學vs大眾文學的偽對決
2015/08/01 _
文學評論
於是,在台灣就有了「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的嚴重對立,前者認為,後者的作品缺乏深度,而它們的暢銷會降低讀者的閱讀水平,更進一步造成純文學市場的崩壞。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