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
關於我
作品輯錄
活動行程
合作邀約
跟我說話
書與課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
全部
小說創作
抒情散文
文學評論
時事雜談
Youtube
他人之眼
少作紀念
文章
使用文藝營(或寫作班)的正確方法
2021/02/01 _
抒情散文
當時帶著我們辦營隊的,主要是許榮哲、李儀婷兩位導師。在這幾年間,我從他們身上學會很多事。其中,關於「文藝營」的本質為何,更是徹頭徹尾改變我原來的想像。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讀後
2021/01/26 _
文學評論
楊双子沒有讓《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停在「真的不說了」。生命已經說了晚安,此夜仍然漫長,但不讓世界就這麼崩然睡去的小說家,猶然能夠以虛構延續對話、以虛構贖回時間。文學沒辦法逆轉生命,但是文學卻能成為寄寓生命的一種方式,永遠持守住「生命原點的正中央」。
【蘋中信】國寫本人也需要一座新冰箱
2021/01/26 _
時事雜談
以一種「情意」為測驗標準,不管那種情意是什麼,本質上是一樣荒謬的,都屬於一種思想審查。雖然教育確實會希望涵化學生的精神,但卻不宜以分數論定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認為國寫的「情意題」應該要再一次大幅度調整,將出題方向改為「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某些文學手法」。
【蘋中信】台灣文學文物典藏的新時代來了嗎?
2021/01/13 _
時事雜談
從1985年文建會的「不幫忙、要剪綵」,到2021年的政府單位一齊喊聲願意典藏,台灣文學在這三十多年間的地位,確實是有一些改變的吧。然而也期盼這並不只是一次熱鬧的個案事件,而能以更全面的視野,結合政府與民間之力,真正打造台灣文學文物典藏的新時代。
鐵屋的住民們:魯迅與台灣小說
2021/01/05 _
文學評論
魯迅一定也不希望他小說中所描寫的一切現象,在一百年後仍「歷久彌新」的;雖然他始終明白希望衹是希望,如果世界真還就是一個鐵屋,那也只能報之以一抹犬儒的微笑了吧。
文學論戰的統獨之爭:「邊疆文學」論戰
2020/12/28 _
文學評論
「邊疆文學論戰」承接了「鄉土文學論戰」沒有講完的統獨議題,但它自身也沒有完結這個問題。在文壇論戰一輪過後,這個問題將在一九八三年擴大為「台灣意識論戰」——這時候,參戰者就不只是文壇內部了。而獨派作家陣營努力論證的「台灣意識」,也將成為重要的政治概念。整個一九八O年代,就在這種鬆動、躁動的氣氛裡,爭辯起過往不能言的話題。
激戰的筆,燙手的心
2020/12/28 _
文學評論
生活在社群網路極為活躍的當代的我們,對於「筆戰」絕不陌生。你或許也曾一時因為什麼議題而激憤,在網路上與某個不知名的網友大打出手;或就算你天性溫柔,也一定多少旁觀過別人的鍵盤火花。在這樣的時代,來重溫台灣文學史上的「筆戰」,正是最「著時」(tio̍h-sî)的議題。
「認識你自己」之痛:《返校》影集版的第三組師生
2020/12/26 _
時事雜談
如果要用一個概念貫穿《返校》影集版,或許可以借用希臘哲學的格言:「認識你自己。」《返校》這個IP從遊戲版爆紅之後,電影版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這種狀況下,影集版又要如何另出機杼,不會讓人覺得只是同一IP的重炒,就成為重要的挑戰。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影集版的《返校》扣住了「認識你自己」的概念,成功深化了《返校》原有的主題。
焦(tshàu-hué-ta)
2020/12/25 _
抒情散文
不然還能怎樣。難道我能忍受自己袖手旁觀嗎?
【蘋中信】文青與「不良少年少女」
2020/12/16 _
時事雜談
我覺得頗有意思的是,這些描述或許反映了一般人對詩社的想像,卻跟我從小參加文學社團的印象大相徑庭。我沒有以現實規範創作的意思,這些場景放在影集裡面,都有其情節功能。但對於一個從青少年時期,就在文學社團內鬼混如我的「文青」來說,戲裡面的「文青」實在有點太「乖」了。
29
30
31
32
33